楊征
摘 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學優生和學困生、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這三個方面的關系。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學生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教育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自主學習越來越引起教育領域的重視,有關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錯誤傾向,比如,課堂中更多地關注學優生而忽視學困生,不能很好地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進行定位,課堂流于熱鬧的形式等。鑒于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該辯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要處理好學優生和學困生之間的關系
依據現代教育心理學和教學理論的研究,“學優生”與“學困生”的差異主要不是知識量的差異,而是在知己、知事和知人方面的分別。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習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系統地運用策略進行學習;在面對復雜的學習任務時,善于運用各種資源,排除干擾,克服困難,憑借毅力去實現學習目標。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往往在這些方面存在欠缺,他們的學習動機水平、學習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自我監控水平往往都普遍偏低。不同學生的這些差異性都會在課堂上有所表現。
研究發現,通常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強,為自己設置的學習目標就越高,對學習的自我調節能力也越強。而把握最近發展區、增加教學梯度是提高或改善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問題梯度的設置。對學優生,問題梯度可適當大些,而對學困生,必須做好鋪墊、減小梯度。
二、要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系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就是把教學活動組織成一個在教師激勵和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過程。這種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相信和依靠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課堂角色的改變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教師的主導作用較之傳統教育模式更加重要,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教師要積極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要能夠根據學生、教材的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有充裕的自學、討論、交流和練習的機會;要及時調控學生的討論方向、時間、深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等。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方式才是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學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教”是為了“學”,“教”為“學”服務,“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都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的發揮,應該放在如何讓“教”更好地促進“學”上,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上。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的精心備課,成為課堂教學中真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工作。
三、要處理好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新課標的實施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也隨之脫穎而出。其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便是每一位教師每一節課都很關注的問題。但有的情境創設單純為了形式而創設,而不是為了課題的需要,或者用過于冗長的情境引出很簡單的探究內容,這實在沒有必要。此外,在一些特定課程內容的教學中,實施學生自主學習也存在困難。比如,高中化學中的“平衡移動原理”、高中地理中的“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幾乎沒有聯系,相對比較抽象,而且專業術語多,理論性較強。諸如此類的課程內容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其效果反而不如傳統的以教師系統講解為主的講授法更理想。
因此,在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形式要服務于教學目標。避免出現表面熱鬧,實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流于片面和膚淺,甚至出現理解偏差,從而影響了后續內容學習的課堂。
不管是終身教育、養成教育,還是能力教育、素質教育,其核心都是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會學習”的人才。在信息大爆炸的現代社會,知識每天都在不斷更新,故教會學生“會學習”是提高其適應社會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靳玉樂.自主學習:新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研究叢書[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鄭和鈞,鄧京華,等.高中生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