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丹敏
摘 要:如何把德育之風吹進學生心扉、滋潤學生心靈呢?就要做到以下三點:清風正行,日日吹——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規范學生的日常,養成良好的習慣;南風暖心,常常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把信任、理解放首位;颶風留痕,偶爾吹——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讓學生記住教訓,卻又不傷害他們的心。
關鍵詞:德育;清風正行;南風暖心;颶風留痕
作為班主任,工作瑣細而繁重。要讓學生成才,身心健康成長,就必須關心愛護他們,做他們的知心人,我把“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曉之以理、持之以恒”作為關心學生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心間。如何把德育之風吹進學生心扉、滋潤學生心靈呢?在此,筆者就根據這近十年的班主任生活,談談自己德育工作的幾點體會。
一、清風正行,日日吹——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清風是一股平常風,班級的日常行為規范,繁縟瑣事管理,就得如清風般,日日吹,時時吹,如此才能替學生“正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養成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
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只能像“老母雞”似的,天天蹲點教室,沒日沒夜地在孩子們耳邊“吹風”,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深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當中。比如,上課、下課、放學、打掃衛生、每天佩戴紅領巾、晨讀、路隊管理……我事無巨細地幫著扶著。同時努力地培養小干部,請他們當小助手。學生的好習慣漸漸養成。
三年級時,我把權力下放了,班級的事務責任到每一個人:5個值日班長,每人配備一把鑰匙,每個星期管理一天,那一天值日班長必須早點到校,開門、管紀律、管衛生。每個人都有負責的事,都有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大到班級一天的紀律管理,小到關燈、關門等,學生各司其職,做到了自我管理。若在這一天出了狀況,我就找值日班長,指出不足,再給出正確的處理方法,讓他轉達給其他組員。這樣子,班級管理井然有序。而我這個班主任,則當個“甩手掌柜”,發現有狀況,就在孩子們耳邊吹吹“風”。
我日日吹,時時提。在這“清風”的正確指導下,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負責,必定萬事好辦。清風一吹,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學生的言行品德規范了,良好的班風也就形成了。
二、南風暖心,常常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代杜甫有句名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用這句詩來形容小學一線老師對學生實施德育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學校德育既要達到“潤物”的目的,又要是“無聲”的,即不易覺察的,有如春風化雨,吹進學生的心扉,滋潤他們的心田!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塊糖果”是個經典例子。我們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也要講究方法,采用和風細雨式的教育方法,你會輕而易舉地達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級時,有一次課間,我班有個叫王倩倩(化名)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地跑來找我:“軒軒叫我王精精……”是孩子亂取綽號嗎?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經我了解,一年級孩子識字量少,軒軒把“精”和“倩”字搞混了。上課后,我就此事進行引導。我說,有的同學把“王倩倩”叫成了“王精精”,我知道這些同學不是故意的。我想他是把這兩個字搞混了。我邊說邊板書“倩”和“精”。大家仔細看看,兩字有什么區別?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倩”字是單人旁,而“精”字是米字旁。我再問,大家知道單人旁的字跟什么有關嗎?學生搖頭表示不知。我告訴他們,單人旁的字都跟人有關系,她的父母給她起這個名字時是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邊的,他們定是希望她越長越漂亮。(這時,好多小朋友向王倩倩投去了羨慕的眼神,那個叫王倩倩的小朋友更是興奮不已)這個“倩”字我們以前沒學過,有的同學讀錯了老師也不怪他。但以后如果再叫錯名字,那就是沒文化的表現了。過后我再問王倩倩,還聽到過不禮貌的叫法嗎?她笑笑,不好意思地說:“沒了。”
就是這么一件小事,讓我明白:孩子的心靈很純真,也許我們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都會有意無意地給孩子造成心靈的戕害。所以,日常生活中,面對形形色色的道德小問題,我們應多往好處想,少往壞處想;多進行心理疏導,少一味禁止。“南風”暖的是學生的心,讓教育雖無聲卻效果顯著。看到“南風”教育有好的成果,我們教師的心也會為其所暖。在德育工作中,南風應常常吹,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颶風留痕,偶爾吹——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德育工作中,“清風”抓日常,“南風”抓思想,兩者結合,可謂所向披靡。但是,也有幾個清風吹了不起浪、不斜竹,南風吹了沒反應、心不暖的人。這時,就不得不給他來點強風——颶風,“懲罰”他一下,讓他在懲罰中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進而留下正確行為的“痕跡”。
記得有次放學值日中,陶××因為要去喝喜酒,就沒完成任務跟家長走了。看著他負責的場地一團糟,想到類似的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我準備“好好地”罰罰他。“懲罰”就是陣颶風,現颶風已刮了起來,那我又何不讓這颶風的影響范圍更廣些,讓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在心底“留痕”呢?于是,我以此事為憑依,跟孩子們說道“值日任務就像你們長大后的工作任務一樣,現在認真對待了值日,以后你也會認真對待工作。你若真有事,可以提前請假,讓值日班長早點做好安排,也可以跟明后天值日的同學對換,以保證自己的任務有人做。”為了以儆效尤,我罰他再掃地兩天。這次刮起的“颶風”,孩子們印象深刻,因為自此以后,班級里沒再出現過不完成作業的現象,達到了“留痕”之目的。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也是容易受傷的。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于細微處見精神,注意呵護每一個孩子的心靈。童年時被烙印下的負面情感,是難以簡單地用時間的橡皮輕易擦去的。為人師者的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們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真的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所以,在你偶爾吹吹颶風時,請做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注意風向及風量,別寒了孩子的心。
德育工作是緩慢而長久的,是需要等待和堅持的。多年的德育實踐使我認識到,對兒童進行說教時常讓人品嘗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的苦澀,而那種看似隨機、貌似無意的感化卻經常能收獲“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就讓我們把“風”認清,用合適的風去吹該吹的人,讓這些“朗朗乾坤形形色色風”吹進學生心扉,滋潤“莘莘學子千千萬萬心”。
參考文獻:
[1]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操作[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