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雪艷
摘 要:毋庸諱言,近幾年來,部分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出現了師資短缺、教學設備不齊全、課上學習氛圍差、閱讀資源匱乏等問題。面對這些實際問題,須從實際的閱讀教學出發,不斷彌補教學不足,在教學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促使農村小學閱讀教學有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農村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怎樣才能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書籍、豐富課堂學習內容呢?筆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認真地思考過、認真地嘗試過,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種種教學做法。
一、營造生活化的閱讀氛圍
從筆者日常的執教情況來看,小學生是非常敏感的,能夠調動起他們注意力的,無非是那些非常形象的、帶有聲音的、具有一定色彩的東西,每當接觸這些時,學生的思維就開始活躍了起來。所以,我認為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給學生營造生活化的閱讀氛圍,最為關鍵的是要將學生內心世界中比較真實的情感挖掘出來。
比如,在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很多學生都知道烏鴉,但可能多數學生沒有見到過,通過學生在學習時用真情實感來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調動出來,并真實感悟到烏鴉喝水的經歷。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學到的東西講給父母、長輩們聽。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能從書本上獲取知識,而生活化的閱讀教學方式,只是將課本作為學生學習最基礎的東西,閱讀教學應該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我們和學生才能在真正的富有生活意義的學習環境中提升閱讀水平,就像我們學習《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之后,學生就會認識到生活中有種種困難,只要努力克服,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一樣。
二、創設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著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有閱讀興趣的、真實的教學情境,然后讓學生在情感方面有真正的體驗。
比如,在教學生學習《雨點》這首詩歌之前,我用廣播給學生播放了小溪、河流以及大海、水流動的聲音,再一邊播放,一邊讓學生閱讀這首詩歌,之后我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進入閱讀情境中來,讓學生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這首詩歌所描述的雨點的變化情況,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閱讀詩歌所帶來的意境美,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運用這種輔助性教學手段,來讓學生巧妙地閱讀,筆者認為可以將閱讀的內容與意境真實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做到了閱讀的情真意切。
三、增強學生閱讀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對語言加以理解和揣摩不僅僅要了解想要表達什么內容,而且還要將語言中所蘊含的種種情感真實地體會出來,尤其是作者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增強學生閱讀的感悟力是非常關鍵的。
例如,在學習《春到梅花山》一文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梅花花開景象的課件,對于這樣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品讀,抓住梅花花開美麗、動人的畫面,使學生能夠進入美麗的春色當中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耐性,而且還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感。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時刻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章并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學生的閱讀水平在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過程中也會逐漸提升。
四、開展閱讀課外活動
1.舉辦閱讀比賽活動
為了使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豐富一些,學生的閱讀欲望更強一些,我經常給學生舉辦閱讀比賽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加,閱讀題目由學生自由選擇,以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后由學校其他教師來當評委,比賽的要求是希望學生能夠大聲、有感情地閱讀,并將自己的情感投進去,最終評委也是以這幾方面來給予學生考評。我認為學生最終取得什么樣的評價并不是重要的,最關鍵的是學生敢于參與,能夠在閱讀比賽中認識到閱讀給他們自身的學習帶來的快樂。
2.開展收集課外讀物活動
小學語文閱讀,需要學生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只有學生閱讀的書籍多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才會逐漸開闊起來。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他們如果只閱讀課本文章,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厭煩感,因為小學生都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他們喜歡去接觸新知識,喜歡探索。所以,在平時,我經常開展收集課外讀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或者在其他地方可以收集來的書籍都帶到課堂上,這樣通過每個學生的力量,就會收集到很多種類的閱讀刊物,然后把這些刊物作為學生業余時間的讀物,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學生閱讀資源短缺問題,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生活,使他們的閱讀量越來越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水平也就迅速提升了。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有利的教學資源,對于學生不要手把手地教,要能放手就放手,給孩子自由學習的時間,這樣才能使他們在閱讀中體會到語言的魅力,真正去享受每一次閱讀后所獲得的文字的洗禮。
參考文獻:
[1]馬治明.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淺析[J].金田,2014(03).
[2]于寶生.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限制因素與提升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