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萍
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不但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開展合作學習,既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合作學習;學習內容;設計;引導;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憋@然,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不但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從曾經的課堂實踐以及聽到過的一些課堂中,我發現,在老師的引導下“你說……你說……”,得到的結論是五花八門的,根本抓不到學生所回答的相同點,最后還是要在老師的指引下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的學習過程,會使這些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比較盲目,沒有重點,回答也不能讓老師滿意,而且難以操縱課堂的老師會很容易被學生的回答搞得不知道接下去該干什么。最糟糕的是,一堂課中最關鍵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利用好關鍵時間,又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呢?
一、選擇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那么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安排合作學習呢?
1.學生有經驗準備的學習內容
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數圖形中的學問》是一個探究規律的學習內容,是要求學生對一個或一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從圖形的特征出發,數出符合特點的圖形數量。我在課堂中是這樣做的:先觀察圖形,然后四人小組討論如何數才能又對又快。因為學生對這個知識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所以我沒有過多的引導。數出圖形的方法有很多,討論之后,學生一致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數,可以既對又快地數出來。
2.具有探究性和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數學書中有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思考題就比較適合合作學習。
比如,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分別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條邊的長可能是多少厘米?這個問題就比較適合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已經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根據這個知識點,小組討論這道題目中的第三條邊長可能是多少厘米。經過討論發現,有些學生提出來是1厘米、2厘米就被否定掉了。在交流中,學生知道了哪些符合條件,而且還總結出了一個規律,第三邊大于兩邊之差,小于兩邊之和。
3.解決方法和結果開放的學習內容
這些內容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中,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深入研究,得出正確的結論,每個人的知識理念都得到了發展。
如,四年級下冊圖形的分類,因為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小組成員分一分,既能讓自己的分類方法得到推廣,又能知道還有其他哪些分類方法。
4.個人無法完成的學習內容
學生從來沒有經歷過或者難以發現規律,這個時候通過合作解決問題,效果自然明顯。
比如,求圓的周長,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單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根本理解不了,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也無法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這就需要小組合作學習,齊心協力,通過操作實踐活動,得出結論。
二、學情分析并有效設計
好的合作學習一定要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這就需要學生產生合作的需求。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呢?憑借老師的經驗判斷是否科學?學生的真實經驗水平是什么?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我們老師一定要有根據地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以確定如何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關注合作學習過程
討論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在學生用語言與大家互相探索的時候,教師適時地參與、巡視,會發現有很多跟預設不一樣的情況,根據學生的這些想法,預先設計的環節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即時安排下一個環節。
在學生合作時,教師要適時環視課堂,了解合作情況,及時進行調控,避免合作的盲目和隨意性,要有目的地深入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合作。因此,合作學習的設計雖然關系到合作的效果,但是教師有效的組織、引導也是合作學習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能給每個學生創造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它為小學數學課堂增添了生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和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