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慧
摘 要:結合小學一年級數學作業的教學實踐,從提前認字,讀懂題意;形式多樣,指導題解;關注細節,培養習慣等多個角度探索教學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掌握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天性,有效結合學習和游戲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數學作業質量的提高,并為其數學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數學;作業;教學探索
目前,對于不少執教一年級數學的教師,由于教材知識點相對較少,往往一節課只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講解,但是在批改學生作業上卻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小學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作業中經常出現課堂上講解過的錯誤。針對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作業正確率相對不高的問題,筆者結合小學一年級數學作業的教學實踐,從提前認字,讀懂題意;指導題解;關注細節,培養習慣等多個角度探索其教學方法,以期促進一年級小學生數學作業正確率的提高。
一、提前認字,讀懂題意
對于一年級小學生,因為剛剛才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其自身學習的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在語文上,有些學生可能認識了不少常用的漢字,不過大部分學生還不具備這樣的基礎。在小學一年級數學中,很多習題即使學生能夠解答出來,但是,因為學生不能理解題目的意思,往往會出現解答錯誤的情況。對此,教師在對學生作業進行指導時,首先就要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即了解題目的具體要求,只有這樣,小學生才不會在面對作業時無法著手解答,更加不會胡亂猜測題意了。那么,如何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正確掌握題意呢?為此,教師需要總結題目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比如,“最長、最短、最多、最少、總共有、數一數”等,并制成相應的生詞卡片,通過課堂內早自習等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認讀。借助于這種方式,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了更多的漢字,更有助于小學一年級學生準確掌握題意,進而提高自己作業的正確率。
二、形式多樣,指導解題
小學一年級學生一般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數學思維訓練,對于家庭作業的各種題型,往往都是第一次遇到。因此,不少小學生就算理解了題意,但是如果沒有教師指導的話,學生只能借助于自己沒有系統化的認知來解答問題,而題目形式的多樣化將會混亂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造成一些學生錯誤解題。對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指導時,還需要傳授一些數學的解題方法。同時,不少教育學者贊同“小孩子天性”好動的觀點。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游戲是他們的天性,也與好動的特點相符合。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游戲來啟發學生的興趣與心智,利用做游戲的方式來滿足小學一年間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需求,促使其注意力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具體來說,在指導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枯燥、單調的作業內容游戲化,利用寓教于樂的方法來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進而有效提升其數學成績。
比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材中,會出現“在()里寫出小于9大于4的數”之類的問題。對此,在指導該類問題時,教師可以先不出示題目,而是與班級學生進行一個數字游戲。首先,教師準備好0~10的數字卡片,然后鼓勵學生主動到講臺參與該游戲,在11個學生拿到相應的數字卡片后,教師指導其在講臺前站成一排。然后教師提問,請小于9的學生蹲下,然后再請大于4的學生蹲下,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小于9大于4的數是哪些了。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一方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細節,培養習慣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如果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為健全人格的構成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將對其一生的長遠發展起到深遠影響。而在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小學生的細節,注重其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比如,在對小學一年級數學作業進行評價的環節中,應當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方法。筆者在對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作業質量進行評價時,一般給學生評兩個成績,一個是常用的百分制,另外就是獎勵學生小紅花。百分制主要是對學生對錯進行評價,而小紅花則是用來獎勵作業整潔、端正的小學生。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小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小紅花,往往會在作業質量上狠下工夫,這有助于減少寫字潦草的情況。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對一年級小學生數學細節的培養,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進而提升其數學作業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重視課堂上數學知識的講解,另一方面,更要對作業指導的方式進行優化。本文結合小學一年級數學的作業的教學實踐,從提前認字,讀懂題意;形式多樣,指導題解;關注細節,培養習慣等多個角度探索其教學方法。總而言之,在對小學一年級數學作業進行指導中,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天性,關注其學習興趣的提高,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培養,進而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李蘇寧.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3(14).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