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葉蓓
摘 要:初中語文作為初中生的必修科目,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其內容與教學手法也在進行不斷的改進。語文的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讀與寫的能力。語文的讀與寫的教學一體化,可以使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討論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互動教學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閱讀;寫作訓練;讀寫一體化
寫作的基礎是對素材的搜集與感情的積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這個道理人所周知。但是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還是把閱讀與寫作的界限分得較明確。實際上,語文的教學也應該更傾向于讀與寫互相結合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更合理。
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一)語言功底來自于閱讀
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常常會陷入一種詞窮的情況,往往心中有一些東西想要表達,可是卻不知如何去寫,不知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最后寫出來的東西詞不達意,不能很好地表達他們的意思。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語言功底,想要使他們懂得更多的語言表達方法,就要加強在閱讀方面的學習。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的同時,要有目的地進行表達方式與詞語積累的應用訓練,使他們學會如何表達。只有更多的閱讀、精讀,學生的整體語言素養才會提高。
(二)寫作的情感可由閱讀引發
現在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心挑選的,都是大作家以充滿感情的文字書寫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感同身受,引發很多情感,從而學會如何在寫作中運用真情實感。如,在進行余光中《鄉愁》一課學習的時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從而被詩句所感動。在這種感情正盤旋在他們心中的時候,可以進行書寫他們心中感情的訓練,鍛煉他們情感的表達。
(三)閱讀提供寫作的素材
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他們提起筆,卻久久落不下,寫不出東西來。一來是不知道如何去寫,二來是不知道寫什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不出東西的原因不是不想寫,而是沒有足夠的素材積累,因此無從下手。現在的作文訓練,尤其在考試中的作文訓練,很多都是只給短短一段的文字或者只給一個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如果素材積累不足,學生的靈感就不會被激發。因此,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
二、在閱讀教學中結合寫作訓練
通過在閱讀教學中結合寫作訓練,可以使兩者互動,互相促進,形成良性關系。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一)詳細解讀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內容來源,教師的所有教學設計都是根據教材來展開的。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是必須的。要進行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教學,應該全面調整教學設計,把寫作訓練與閱讀教學同時進行。
蘇教版的教材是每個單元一個主題進行教學的,這種形式對于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都比較有利,可以把本單元的寫作訓練融入本單元的課文教學之中。如,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訓練為例,這一單元的寫作活動中,有這樣的主題“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而第一題就是選擇班上的同學進行描述。可以在課文《一面》的學習課堂上,進行寫作的訓練。如,在分析了作者的描寫技巧與情感之后,使學生進行當堂訓練。考慮到這個訓練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用口頭表達的方式進行訓練,學生各自選一個學生進行描述訓練。在訓練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文字表達的積極性。
(二)從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
在進行課文的解讀的同時,要同時把寫作的方法從課文中提煉出來,教給學生。教師通過對課文的寫作手法的分析,把寫作方法教給學生,并且進行一系列的訓練。學生在進行課文的學習時,對課文的了解更深刻,因此,更應該趁熱打鐵,把寫作知識結合課文教給他們。這樣,他們每閱讀一次課文,就能夠想起寫作知識。忘記了如何去寫的時候,就可以翻書,想起寫作方法。
(三)會讀書才會寫
除了課堂上進行閱讀的課文之外,生活之中也有著大量的閱讀材料。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的時候,要注意把讀書的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會讀書,把書讀好。學生在進行大量的閱讀中,可以提高文學素養,從而寫出優美的文字來。
(四)注重閱讀與寫作感情的互聯
只有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因此,結合貼近生活的課文,更能讓學生理解如何表達。從而以文章為范例,書寫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閱讀中,作者通過生活經歷,引發了真情實感,從而寫出了動人的文章。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樣的,學生只有讓自己的真情有感而發,才能流暢地寫出文章。在情感的抒發上面,可以利用課文的情感進行共鳴,從而使他們進行聯系生活細節的寫作。
讀與寫相結合的方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可以同時進行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并且兩個內容互相印證,互相促進。教師在使用這種方式的時候,更能夠使學生在學會如何閱讀的同時,還能學會如何去寫。
參考文獻:
[1]龐曉芳.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1(05).
[2]王學琦.接受美學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7(04).
[3]王孔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0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