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平
摘 要: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學生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對自身的成長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針對現如今小學生不愛讀書、不會讀書來說,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應該有意識地滲透給學生閱讀方法,慢慢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現如今信息技術這么發達,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又特別強,對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沒有多大興趣,更不用提孩子能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閱讀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孩子養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能夠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可見,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
一、利用現有資源,讓學生“走”進去
近幾年,國家對學校三室的配備可謂是已經達到了一個統一標準。那么如何利用好這個有利資源呢?首先,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讓學生走進圖書室,教師每個星期都要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帶著目的去閱讀,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適合本班學生閱讀的書目;其次,開放式的讀書角也要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若讀書角的書目學生已經看過,覺得有所收獲,還可讓學生之間互相提供自己喜歡的書供大家輪流閱讀,這樣還能讓學生懂得去分享知識,分享閱讀的快樂。
二、讓多媒體走進學生心中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對閱讀都不感興趣,基本都是逼著去看,缺乏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某個事物有興趣了,才能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比如,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先讓學生通過觀看《頤和園》的視頻,感受《頤和園》里面的景色,之后再讓學生看書,這樣,學生對此文就產生了興趣,讀起來也會美在其中。如今網絡如此發達,想讓學生對閱讀更感興趣,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發揮好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地從閱讀煩躁中解脫出來。
三、營造讀書氛圍,感受閱讀的魅力
教師除了在課上要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讀書活動,如:讀書演講比賽、古詩詞比賽、讀書沙龍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愛讀書、樂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同時還應該注重環境的熏陶,比如利用校園廣播開設校園之聲,讀書交流等欄目,讓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到文化氣息的存在。
四、全方面引導,促進學生正確閱讀
對小學生來說,在選擇書籍上或許還很盲目,更不懂得如何去讀透、讀精一本書,教師在這方面就應該給予其恰當的引導,指導學生如何讀懂一本書,如何才能做到讀精一本書,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做好讀書筆記,不能蜻蜓點水,浪費有效的時間。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也充分體現了書籍對促進人類文明起到的作用。雖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但只要我們一線教師不辭辛苦,想方設法,一定能夠把學生的閱讀水平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周玉春.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33).
[2]王佩波.基礎學段名著閱讀策略探微[J].文學教育:下,2011(02).
[3]丁秀琴.擷取經典的芬芳:談談名著閱讀教學的幾種做法[J].語文天地,2013(2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