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兵
摘 要:當前初中生的學業任務負擔重,但未見顯著的學習效果,這是我國當前教育教學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尋找一種“輕負高質”的教學模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追求的一個目標。自任教初中科學以來,以新課程改革為導向,開展“輕負高質”教學模式的摸索。從優化實驗教學入手,從改變教師舊觀念,做好實驗前準備,挖掘實驗探究點,新實驗的器材,生活化實驗教學這五個方面來談如何優化實驗教學推進初中科學教學的“輕負高質”。
關鍵詞:輕負高質;科學教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輕負”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負擔輕,“高質”就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或學習效果。“輕負高質”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也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必備條件,而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是初中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初中科學教師,我們可以從優化實驗教學入手,探索出一條適合教師自己和自己所教的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輕負高質”,讓學生“輕松學好”。
一、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
就目前而言,我國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的。首先,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更看重理論學習而輕視實驗操作。因而很多時候,“做”實驗變成了教師“講”實驗,學生在“聽”實驗“背”實驗。雖然這種方式從應試的角度來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卻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還影響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其次,部分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存在“怕麻煩”的思想。的確,準備科學實驗要花費教師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教師一邊感慨做實驗太麻煩,一邊卻花更多的時間在作業的講評上,導致學生負擔重,可學習效率又不高。再者,有些教師習慣于用多媒體來模擬實驗,覺得用課件演示實驗不但簡單,現象又明顯,但卻忽略了模擬實驗并不能真實完整地展示現象發生的過程,而且也阻礙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最后,也有些教師實驗教學模式呆板,學生只是根據教師講解的步驟來進行機械式操作,導致實驗效果并不理想。
二、圍繞“輕負高質”優化科學實驗教學
根據目前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科學實驗教學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改變教師舊觀念,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課程為學生未來的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要為學生未來的科學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本方法,許多的科學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科學實驗形象生動,本身帶有很強的趣味性,最能激發學生興趣。所以,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科的這種特性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多做科學實驗,學生能自己動手做的大膽放手讓學生完成,需要教師演示的實驗盡量演示,實在不能演示的再借助多媒體教學,以視頻的形式展現。當學生心里想上科學課了,那么科學有關的內容學生就想了解,才會去了
解,才能更好地了解。
因此科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改變“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的荒唐觀念,優化實驗教學,實現“輕負高質”。
2.做好實驗前準備,增加學生成功的體驗
在科學課中,尤其是科學實驗課,課前需要做足準備工作,否則會影響實驗教學。課前實驗儀器的準備、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預測、需要改進的地方,都要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實驗的成功進行。如,教學“植物的莖和物質運輸”一節時,課本上用的是普通的枝條,這個實驗看似簡單,但有時會由于枝條或者其他因素的緣故,導致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看得不是很清楚。
但如果用黃豆芽來代替枝條,現象會更明顯。因為黃豆芽是透明的,不用橫切開枝條,即可發現幼莖的中央只有一條細小的淺粉紅色線。而且把黃豆芽做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現象更明顯。實驗改進后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夠觀察到明顯的現象。
課前的充分準備不僅提高了科學實驗的教學效果,也能使更多的學生見證實驗結果的成功,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增加了學生成功的體驗,為更好地學習科學、做好科學實驗提供了動力,讓科學學習“輕負高質”。
3.挖掘實驗探究點,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學習不能只是單純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來,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識。因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需要充分挖掘實驗中的探究點,將驗證性實驗和演示實驗盡可能改
為探究性實驗,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思考問題。
比如,在“酸的性質”內容教學中,教材直接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來說明酸能與哪些物質反應,生成什么物質。其實這個驗證性實驗,我們可以把它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不同種類的物質與酸能否反應,探索出生成的物質是什么,并自己動手實驗來進行檢驗假設是否正確,從而最終確定酸的性質。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探究精神來研究酸的一些性質,對酸的相關知識也能有進一步的理解。
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它能滿足學生認知的需要以及探究的心理,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來,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收集事實與證據來進行實驗探究,從而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能夠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得到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創造能力的提高,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科學素養,最終實現“輕負高質”。
參考文獻:
徐金初.以“自主探究”落實“輕負高質”[J].江西教育,2010(10):24-26.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