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劍
摘 要:由于受功利主義及高考導向的影響,歷史學科的地位在中學的教育中是比較尷尬的。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科可有可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往往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因此,使得歷史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影響。所以,非常有必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致力于這種消極的教學狀態的改變,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這難得的機遇和挑戰提供給了廣大的歷史教師,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歷史課的教育功能,就擺在了每一位歷史教師的面前。可以說歷史教學改革的本質追求就是要不斷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提高歷史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
在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認識和關注到了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問題,然而現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計成效、無效以及低效等教學行為。盡管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在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思維等方面都發生了一些改變,并有可能也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到了如“探究式”以及“活動式”等的新型教學方式、方法,但這些往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因此,我們需要立足于新課改這一大背景,對歷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關注,特別是對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進行積極的探尋,以求不斷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教學的概述
新一輪課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進行有效教學,然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收效甚微,有效教學往往變成了一種點綴、表演,而傳統“填鴨式”“滿堂灌”教學的方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因此,要想使有效教學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必須積極改進和重構有效教學的實施方法和策略。
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應該說有效教學并沒有其固定的模式和概念。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實踐,認為有效教學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立足于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講,有效教學對教學策略與手段的運用進行了強調,利用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從而對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比如一些學者指出所謂的有效教學就是要對教師如何有效教學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做到學有所成,并且具備優良的學習行為表現。(2)立足于學生的發展角度而言,凡是能夠保證學生的發展目標得以實現的教學活動就是所謂的有效教學,與此同時,教學有效性除了可以在教學結果上體現出來,同時,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在這里我們更要對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有效性進行強調。
(3)立足于新課改的背景來講,在對新課改理念進行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效教學,其除了能夠保證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還使社會的教育價值基礎得到充分的滿足。
二、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有效教學的準備措施
要想保證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順利開展,首先必須將課備好。現在在具體的教學現實中有很多教師認為所謂的備好課就是將教案寫好就行了,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往往直接將教案本打開,就開始不假思索地對教案進行書寫,然而其實際上并未真正的進入備課的狀態,因此,其無法起到應有的備課的作用,也就無法真正的實施有效教學了。
1.對教學目標進行清晰的定位
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教師在開始準備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必須將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制訂出來,在確定好教學目標之后,就必須以教學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比如,在對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進行復習教學時,我們首先要確定好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就是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原因、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認識和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歸納法:歸納本單元的一條主線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四個點(事件):雛形:新航路的開辟;拓展:殖民擴張、掠奪;基本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第二次工業革命。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通過這些教學目標的確立,使學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這樣也提高了復習教學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到靈活而有彈性地確定教學目標。因為學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學目標就要對全班學生的共同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教學目標除了要對學生能夠達到的最低目標進行考慮之外,還要將拓展的空間提供給有余力的學生。比如,在對必修三中的《啟蒙運動》這一課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理解以及掌握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和影響。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將一個備選目標增加進去,也就是讓學生掌握近現代民主政治受到的人文主義的影響。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除了可以讓學生明確掌握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對人文主義的現實意義有充分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做到簡潔而具體地確定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確定過大、過多就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也有可能需要設計大量的教學活動,會使得學生無瑕應對不知所以然了。又如,在對《宋代的城市生活》這課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時候,首先,教師應該先讓學生借助歷史資料對宋代的生活產生認識;其次,要從宋代的城市生活中讓學生掌握當時經濟發展的狀況和特點;最后,還要讓學生能夠簡單介紹和運用原始資料。選擇這種具體簡單的教學目標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對歷史資料進行運用,也可以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和興趣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
我們平時教學的主要依據就是教材,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有利于教學的所有因素都看作課程資源。現實中一些教師往往會受到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不懂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而在新課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理念就是積極地倡導每一位教師對課程資源、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業務水平,以教材內容為依據,對各種有利于教學的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首先,我們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和運用,新編的教材都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一些名勝古跡、文物以及重大事件的場景的插圖都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對必修二第14課《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把教材內容重新分為衣、食、住和社會習俗等幾大方面,按時間的順序來進行分析和講解。另外,還可以利用當地的一些文物和史料,以此為基礎來開展教學活動。這樣通過對教材的重新整合和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的內容和對家鄉事物的了解,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教學對策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對基本矛盾就是師生關系,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的影響。因為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對師生和諧關系的培養,也使得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獨立的人格進行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積極地與學生開展對話溝通和交流,全面地建立良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致力于課堂有效知識量的提升
教學過程中有效知識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必須保證其具有較高的價值,比如,知識本身的基本結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概念等,同時還要與學生的認知結果相符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歷史教學中有效的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概念性知識,也就是一些陳述性知識和定義性知識,比如斯大林模式、貞觀之治、人文主義等。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能夠掌握歷史究竟是什么。(2)方法論的知識,也就是包含某種策略性的知識。一般這種知識當中都包含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能夠清楚地了解當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康有為用托古改制方法來宣揚變法;文藝復興中新興的資產階級借用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傳自己
的思想;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以及商鞅變法中的“徙木為
信”等。
3.將歷史學科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對情感教學進行積極的強化
要將歷史學科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我們可以采用情感教學的方式來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我們的歷史教材中就包含著大量有關愛國主義情感、審美情感、理智情感以及道德情感的知識,很多的歷史事件中也包含著名言警句、英雄人物事件等知識,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包含這些情感因素的知識,以這些內容為根據進行分析和描述,也可以通過情境表演、多媒體、實物展示等方式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更好地掌握好歷史學科中的這些積極因素,并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文天祥抗元被捕時寧死不屈,從容赴義,寫下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維新變法中的戊戌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在行刑前慷慨激昂,英勇就義,他所講的那些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周恩來同志在學生時代就立下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等。
當然,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可能還有很多,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不言而喻,歷史學科在高中教育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性。本文以本人的教學經歷為基礎,同時結合了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提出了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希望以此能夠促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邱建軍.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學生主體觀”[J].教學月刊:中文版,2011(02).
[2]何基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態課堂教學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3(02).
[3]劉廣富.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策略[J].走進新課改,2012(1/2).
[4]和學新.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構及其運用[J].教學研究,2011(12).
[5]張軍.新課程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片面形式及改進措施[J].走進新課程,2013(03).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