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華
摘 要: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首先老師應該加強師德學習,積聚自身的“正能量”,再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正能量;教師修養;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正能量”是當前的流行語,確實,我們對這個詞耳熟能詳。從黨政領導到各種媒體,再到民間,使用“正能量”的頻率很高。正能量,本是物理名詞,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特曼的專著《正能量》。其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力,可以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
由此我認為,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戰場”,教書育人是息息相關的。作為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語文學科,如何健全他們良好的健康心態,如何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如何激發他們身上的正能量,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要培植學生的正能量需要:
一、老師要具有正能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老師就應該加強師德學習,不斷“充電”,積聚自身的正能量。語文教學實際是一個傳遞正能量、施行美育的過程。如果教師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高,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潛移默化當中就有了副作用,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你的言行舉止常常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每個班級的學生處事行為都像極了班主任,這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教學活動,還要具備老師應有的人格魅力。
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善于讀書學習,善于反思總結,善于自我調節和控制,努力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汲取“正能量”,把自己最陽光、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情感動力,少一點威嚴,多一點親切,少一點斥責,多一點鼓勵,從學生的角度引導啟發,想方設法撥動學生的心弦,觸動學生的脈搏,使學生敢于陳述自己的看法或者主張。引導學生去其糟粕,吸取精華,讓學生順其自然地接受正能量。這對他們將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教師要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向學生傳遞“正能量”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
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語文課程強調工具性的同時,還要求注重人文性,許多語文課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
例如,嚴春友的《敬畏自然》從總體上理性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一種新的環保理念。作者認為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大自然的智慧無與倫比,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的確,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問題成為當今全球的問題,這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樹立學生的環保理念,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
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凈化自身,凈化靈魂。作者通過對父親背影的刻畫,表達了對父愛的突然感悟,從而引發學生更深的感受生活,激發學生理解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談生命》是冰心的一篇生命本質和生命意義的美文,揭示了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
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則,表達了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的精神。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感受和借鑒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塑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的境界。要引導學生都來關愛弱者,只有“愛”才能使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也要讓學生明白給別人幸福,自己也能獲得幸福。
其他諸如此類的例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勝枚舉。可見語文課堂上的正能量時時處處都存在著,要想將這些正能量傳遞給學
生,教師必須以引導的方式,摒棄灌輸填鴨,還要導之以發,要學生理性地思考、深切的感悟。要深入淺出地聯系當前的社會熱點、學生實際、感情焦點,調動學生思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在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的同時接受了這種正能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避免了枯燥的說教,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課堂。
總之,如今信息發達,各種負面信息無孔不入,但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應有一定的篩選能力,不應該把消極的、負面的東西帶到自己的課堂上,要給學生微笑,要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走進教室,就要對學生保持正面引導,積極教育。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等與正確人生觀是分不開的,這就需要正能量的傳遞,作為最具人文內涵的語文學科,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的重
任,用教師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
參考文獻:
吳安鴻.正能量在語文課堂的釋放[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3(15).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