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
摘 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就多媒體在激發語文課堂學習興趣中的作用,從多媒體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協同性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集成性;交互性;協同性;學習興趣
多媒體一詞的翻譯來自英文“Multmedia”,一方面指作用于感官的文本、圖像、視頻、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另一方面是指能夠呈現這些感官信息的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是由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教育軟件等有機組成的教學系統。由于計算機具有良好的信息展示、人機交互、及時反饋等特點,可以用于為學習者提供學習信息以及為學習者創建良好的交流環境??茖W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更好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那么,課堂教學就會魅力無限。
一、多媒體技術的集成性
語言貫穿語文課堂,對于語言信息的理解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集成性促進其理解能力的提高。多媒體技術是多種媒體的有機集成,是集多種媒體信息于一體,如視頻、聲音、文字、圖像等。它們像人的感官系統一樣,從眼、耳、口、鼻等多種感官通道接受信息。集成的信息可以同時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通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木蘭詩》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情節。突破這一重點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容。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更直觀的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木蘭詩》的朗誦配上動畫圖片,木蘭織布時的勤勞、代父從軍踏上征途時的矯健英姿、十年征戰的艱辛、還朝辭官的不慕榮華、換回女妝時的嬌美以及家人團聚時的喜悅。在情感充沛的音頻中和精美的圖畫展示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專注的神情讓課堂教學顯得分外精彩。
二、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
媒體的交互是通過各種媒體信息,使參與各方都可以進行編輯、控制和傳遞,使用者對信息處理的全過程都能進行完全有效的控制,并把結果綜合地表現出來。媒體技術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信息采集或生成、傳輸、存儲、處理和展現的過程中,交互的過程可以增加對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并且能夠控制和干預信息的處理。媒體信息的多樣性,不是簡單的數量或功能上的增加,而是其質的變化。當交互性引入時,在信息的處理過程中會使信息轉變為知識。多媒體計算機不但具備文字編輯、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作用,而且有處理、存儲、隨機地讀取包括伴音在內的電視圖像的功能,能夠將多種技術、多種業務集合在一起。借助于活動轉變的過程,使學習者獲得更多的信息。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文本、圖形和圖像不再受到局限,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范圍也會擴大,變得更具有人性化,也使學生獲得的資源樣式增多,信息面增大,學生會在大量的信息中體會語文學習的環境,感受語文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生物入侵者》這一課的導入環節中,我利用截取的一段播報“漁民捕撈破壞生態環境的水葫蘆”來導入新課。學生感到很新奇,在課前預習時,我布置的內容是小組合作呈現一例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相關介紹,課堂上有兩個小組把制作的課件播放給學生看,圖文并茂,并配以生動的介紹,獲得了全班學生的一致好評,這樣的導入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興趣高漲,整節課跟隨教師,讓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
三、多媒體技術的協同性
每一種媒體都有自身特點與運用規律,各種媒體之間必須有機地配合才能協同一致。多種媒體之間的協調以及時間、空間和內容方面的協調是多媒體的關鍵技術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教學目標整合到具體的任務活動中,給學生以課前、課后一定的學習自主權,從而保持學習環境的平衡,并能夠享受到多媒體帶給學生聽覺和視覺等方面的沖擊。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展示出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
在講授《出師表》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目標: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熟讀并背誦全文。(2)能力目標:結合詮釋并借助工具書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3)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感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質。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活動:(1)學生查找有關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并加以整理,介紹給大家。(2)針對文章的故事情節,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個情節,配上圖文,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課堂上學生發言踴躍,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把握得很好,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聲情并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整個課堂充滿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想讓你的課堂充滿魅力,那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課堂的教學工具,如何合理而高效地使用是值得我們每個教師去思考和研究的?!奥仿湫捱h兮!”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書明,田俊.多媒體技術及教育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3.
[2]范敏.信息技術與中學學科教學整合的形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3(08).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