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石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中美術欣賞課越來越受重視,已成為普及審美教育的必修課。由于美術作品直觀性強,涵義豐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美術欣賞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提高體驗和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而且能夠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藝術素質,還可以利用該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
一、分類欣賞作品,滲透情感教育
人類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但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由于閱歷淺,不可能觀察和體驗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欣賞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學生了解許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中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既開闊視野,又陶冶情操,還能從中受到教育。在對藝術作品進行深入感受、想象、體驗、理解與鑒別等一系列活動中,情感教育必須滲透其中。
美術欣賞時,我先將作品進行分類,向學生指出哪些作品是展現人類文明的,如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等;哪些作品是反映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如陳逸飛的《占領總統府》《蔣家王朝的覆滅》、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哪些作品是能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的,如米勒的《拾穗者》、安格爾的《泉》、梵高的《向日葵》;哪些作品是體現高尚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如德拉克洛瓦的體現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魯本斯的氣勢磅礴、情感奔放的歷史畫《阿馬松之戰》;哪些作品是消極的、虛偽的、格調低級的,如某些“羅可可”風格的作品等。這樣,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會更全面、更深刻,并從中學會鑒別。
二、領悟作品內涵,激發愛國情感
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我在講解藝術作品時主要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多角度欣賞作品,對作品的題材、藝術語言、藝術要素、藝術手法、藝術特點等進行系統講解,使學生逐步加深對美術形象的認識和體會。二是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在欣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審美感受,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為了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我常常充滿激情地講解,以達到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比如,在講授《寫意中國畫》時,我這樣導入:“中國山水畫以寫意為主,主要表現千巖壑、層巒疊峰、萬里山河,山水畫中凝聚著豐富的智慧和感情,體現了中國人崇高的審美理想。中國人把描繪大自然的作品稱為‘山水畫,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叫‘風景畫,還是有其獨特含義的。在我們中國,‘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國的同義詞,因此,山水畫也可以說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藝術中的反映……”這樣的導入,既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使欣賞課能真正起到鼓舞和教育學生的作用,我把一些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作品進行分類,讓學生欣賞,或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領悟作品的內涵,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圖》、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明代陳洪授的描繪屈原的《九歌圖》以及《文姬歸漢圖》《李白行吟圖》《蘇武牧羊圖》、鄭思肖的《蘭花》等等。欣賞這些含義深刻的作品,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識與理解,提高藝術修養,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三、密切聯系生活,塑造崇高人格
審美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中生求知欲強,有進取心,也有較強的逆反心理。他們不喜歡接受純抽象的理論教育或某種帶有強迫性的說教。因此,在欣賞作品時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塑造學生崇高的人格。例如,在欣賞蒙克的《吶喊》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先創設教學情境,介紹蒙克創作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個人的生活遭遇和內心情感,然后聯系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因為家庭困難或變故而出現精神壓抑、內心苦悶、不求上進等問題,引導學生要敢于面對現實,揭開疑惑,以積極的心態向人生挑戰。再如,學習達芬奇的藝術成就時,先講述他為人類藝術做出的杰出貢獻,再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像達芬奇那樣勤奮刻苦,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
中國畫主要是表現人的品格,以寫神、寫性、寫心為目的,畫家經常選擇梅、蘭、竹、菊這四類題材,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梅花冷傲高潔,蘭花清新淡雅,竹子高風亮節,菊花傲骨晚香,既然有如此品德,將梅蘭竹菊稱之為“四君子”自然恰如其分。中國畫中表現蘭竹之高潔、梅菊之傲霜雪,目的是借花喻人,喻指人應像竹一般高風亮節,像蘭一般德才兼備,其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花鳥畫的自然形象本身。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中國畫,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學生崇高的人格。
美術是一種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鮮明生動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觀感人的藝術特征,符合青少年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此,采取多種授課方式傳達作品的內涵,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總之,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能使學生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實、更豐富,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