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記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契機,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快樂,這樣我們作文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鼓勵學生寫作,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岀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先生的這番話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教育離開了情感都無從談起。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生活中發生的事已有一定的判斷力,他們常常會在日記中傾訴自己的想法,坦露心聲。小軒是一個不愛寫作文、更不愛寫日記的學生。由于這次期中考試沒有考好,他媽媽很生氣,也很傷心。看到媽媽失望的神情,他自己心里也很不安,于是在日記中表露了心聲,說自己想進步,想寫好作文,可不知該怎么辦。看到他能把心中所想流暢地記錄下來,我敏感地捕捉到他心靈深處的迷茫,也發現了他寫日記的潛能。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到:“小軒,你是一個有心的孩子,看到你這幾天上課時認真寫字,專心聽講,老師非常高興。就讓我們從寫日記開始,每篇日記都認真去寫,你的寫作水平就一定能提高。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老師期待著……”從那以后,小軒的每一篇日記我都認真地附上評語。慢慢的,他開始喜歡寫作文,日記的內容也隨之充實起來,有些命題日記更是寫得真切感人。如今,小軒寫作的羽翼已日漸豐滿,相信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暢游于寫作的天空。
通過日記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和思想活動,了解學生的喜怒衰樂,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因人而異,鼓勵誘導,就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
二、捕捉寫作時機,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
在詩歌教學中,我沒有采用傳統講授方法——按部就班地講解詩歌的含義、詩歌的表現形式,而是通過示范朗誦和相機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雨天,我和一只白色鳥相遇》是一首安靜的小散文詩,詩文偏重敘事,表現人與鳥之間的和諧關系。剛開始教學時,學生們安靜不下來,不理解詩句的含義,更提不起對文章的興趣。而采取逐節講解課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想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教師首先要沉浸到詩的意境中。我拋開詩的含義先飽含深情地范讀了一遍,孩子們喜歡我的朗讀,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靜得就像詩中的意境一樣,生怕驚動了那只可愛的白色鳥,只有我的聲音在飄蕩……人與大自然生靈的那份默契已在孩子們的心中有所感悟,他們開始喜歡這篇課文,更準確地說他們開始喜歡詩歌,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心中的那份新奇——原來詩是這樣美! 心底的聲音告訴我:我要抓住這個機會,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有責任讓這些渴求知識的眼神得到滿足,于是我說:“詩歌,是心的共鳴,是靈感的再現。沒有什么了不起,你們也可以寫詩。”“哇……”教室里一陣騷動,孩子們驚喜的神情中透岀了一份不自信。我接著說:“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讓自己感動的事,這種感動就是一種靈感,把它抓住記錄下來就是一首詩。不信,咱們試一試。給大家一周時間,捕捉自己的靈感,然后寫一首詩,好嗎?”學生們聽后個個躍躍欲試。一周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寫的詩拿給我看,我驚喜萬分,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詩震撼著我的心靈。我想,當時如果按照傳統授課方式講授這首詩,而不去顧及學生的感受,該扼殺學生多少智慧的火花啊!
三、與學生一起作文,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
“教人游泳者先下水”,可是在作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真的做不到“先下水”。如果游泳教練只是“旱鴨子”,那么他如何教別人游泳呢?有很多語文教師確實是從來不寫文章的。雖然學生在課內外都能接觸到古今中外許多名家的妙文,可是對于多數學生來說,還難以做到自主地欣賞和模仿,但老師的文章學生是很樂意學習的。近年來,有些學校規定每位語文教師每學期至少寫兩篇以上的下水作文,這是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素質的好方法之一。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通過“下水”既可以讓教師體會寫作的甘苦,又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知道寫作時應該哪里“曲”、哪里“直”,哪里“深”、哪里“淺”,學生作文也就會容易一些。在語文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我經常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撰寫一些小短文和隨筆,有時將自己撰寫的文章投到報刊雜志上,發表后把文章給學生讀一讀。倘若“下水作文”能見諸報端,學生便會視教師為行家里手,就會產生一種“敬佩效應”和“模仿效應”,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寫作,真正視寫作為一種快樂。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如果能不斷挖掘學生內心世界潛藏著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寫作,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和學生一起創作,就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進學生大膽、自如、有特色、有創意地進行表達,學生就會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寫作。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