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也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一、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1.忽視閱讀,觀念落后
一些家長和學生長期忽視課外閱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上好課,考試能考個好成績就可以了。有的家長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擔心課外閱讀會影響孩子的“正業”,因而不予支持。一聽說要買課外書,一些家長和學生打算買的就是作文書,有一種作文書等同于課外書的狹隘認識,錯誤地認為提高寫作能力就要多看作文書。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課外閱讀的范圍比較窄,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間傳說、科幻讀物,文史、科普類的書籍也就更少有人問津了。
2.不善選擇,缺乏引導
由于年齡小,很多小學生不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圖書,武俠小說、卡通漫畫在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甚至還盛行一種“口袋書”,體積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隨時閱讀,可是有的內容卻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內容很多,這非常不利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3.讀書求快不求質,囫圇吞棗
有一些學生懶于與書打交道,而且常常把原因歸結為客觀因素,諸如沒時間、沒書或一些其他原因。有一些能夠讀書的學生也只是讀一些在學校訂閱的報刊,他們的閱讀是“同學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有的甚至是迫于父母或老師的壓力不得不讀幾本課外書,往往也是囫圇吞棗,收效甚微。
4.課外閱讀時間難以保證
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難以形成,學生閱讀的時間自然也就無法保證。除了在校的讀書時間外,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多都花在寫作業和玩耍上。一些家長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很少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博覽群書,加之現在電視和電腦的普及,立體視聽的趣味遠遠超過了平面閱讀,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被看電視、玩電腦占用,課外閱讀的時間自然難以保證。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1.以興趣誘導學生閱讀
可以在班級設立讀書角,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向學生推薦可讀性較強的文學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向圖書室借閱書籍;訂閱《提前讀寫報》《學生之友》《小雪花》等報刊雜志,讓他們感受課外知識的廣博和精深;進行學生個人藏書評比、讀書之星評選,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
2.以自主形式促進學生閱讀
要實現讓學生學會閱讀這一目標,必須要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在語文閱讀課上要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學生,提倡閱讀的自主性、開放性、創造性和主體性,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此外,可以通過開設課外閱讀課、讀書指導課和讀書匯報課,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拓展學生的讀書空間,讓學生享受讀書的樂趣。
3.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能。例如,指導學生掌握幾種基本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跳讀法、批注閱讀法等,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讀書方法,如先讀前言、后記和目錄,略讀和精讀相結合,做讀書筆記,適當地進行摘抄,平時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等。
4.以良好的讀書習慣引領學生閱讀
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僅可以使人獲取信息、汲取知識,還可以使人怡情養性,多一種豐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徑。所以,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帶著明確目的去讀書,按閱讀計劃讀書,讀寫結合、讀思結合,善用工具書等。
5.通過課內外鏈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課外閱讀不應脫離課內文本而孤立存在,課內外閱讀要鏈接好,最終形成以課文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式的閱讀方式。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例如,教學課文《草船借箭》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并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了解人物的性格及相關故事;教學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可以介紹魯迅的作品《故鄉》《少年閏土》等,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加深對魯迅先生的了解。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前置性、比較性、拓展性閱讀,在聯系和比較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6.通過誦讀活動激發閱讀熱情
將《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等篇目列入校本教材,把傳統經典篇目的誦讀作為學生必修的校本課程,倡導校園的誦讀之風。例如,每天校園廣播播放《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每天早自習各班朗誦《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每節課前讀一段古詩文,每學期開展一次詩歌朗誦比賽、舉辦一次讀書活動等。
總之,在課外閱讀方面學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式和方法,這樣學生自主閱讀的潛能就會被充分挖掘出來。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