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是一場深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宗旨,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對教師來說既是對智慧與創新的挑戰,又是自我發展的新機遇。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老師們所面對的學生大都是90后。他們與70年代出生的人大不相同,善于表達、外露、有主見,和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距離較近。但他們身上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他們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等。
我們常常感到,現在的學生沒有以往的學生那么“聽話了”,不想奮斗,只想成功。“現在的學生變了”,這是老師們的共識;“現在的學生難教”,這是老師們的感慨。這些是教育問題,還是學生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又該如何呢?新形勢下這些無疑已成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存在于教育活動中,而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知識的需求和知識的傳授方式的要求亦在不斷發展,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該被社會的進步所淘汰,而應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課程改革,符合學生的需求,使我們的角色快速進行轉變。
一、做“引導型”教師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平等地學習,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和適時點撥,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發揮自主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做“時尚型”教師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人類社會進入了網絡時代。許多新鮮事物、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這就是“時尚”,而許多“時尚”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新時期的學生不僅需要會拿粉筆教書的教師,更需要教師能順應時代發展,積極走近“時尚”世界,走進學生世界,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能和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三、做“開放型”教師
在傳統的教育中,這“不行”那“不準”,教師不斷用條條框框去約束學生,這種做法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的確很重要,但有悖于新課改的理念,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對學生的失誤不要看得太重,要放開束縛,做“開放型”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使他們在實際中得到鍛煉,學生才會更快地成長。
四、做“理智型”教師
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必須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行為世范”等信條。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做一名“理智型”教師。理智對待學生不該有的錯誤,理智對待個別家長的無理取鬧,不再有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事情發生。對學生實施教育要以平等的觀念看待他們,尊重他們,盡可能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五、做“尊重型”教師
做一名“尊重型”教師是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決定因素。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說:“兒童的心靈需要極大的關注和愛護。”而這種關注和愛護是應該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的。對孩子的尊重,是對孩子的鼓勵,他們會因為老師的尊重而感動。師生之間的默契溝通,一定會創造奇跡。
六、做“健康型”教師
教師的職業和特定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工作的繁重、復雜和艱辛程度,面臨沉重的心理壓力,許多時候導致教師心理失控。作為新型教師,一定要善于調節自己的心理,使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教育、面對學生,不要讓學生望而生畏,給學生增加負面影響。
七、做“慈母型”教師
現代教育中,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做一名“慈母型”的教師是小學階段的需要。“慈”是對學生真誠寬容的愛,沒有愛的教育、失去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作為教師既要在學習、思想和行為規范上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愛心和真情的關心。這一切都要發自內心,不能搞表面文章,否則會適得其反。在小學教育中,教師任何時候都要把“慈”放在心上,只有“嚴”和“慈”并用,教育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八、做“藝術型”教師
當今的課堂已由過去的“一言堂”改變為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加之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異心理強,往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會出現一些教師平時不可能預設到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課堂教學藝術,利用它們將這些問題恰到好處地處理掉,使學生與教師之間不會產生隔閡,維護學生尊嚴,增加課堂的靈活性,適應學生的特點。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且親身實踐。所謂“因材施教”,即教育要符合學生的特點,這是被實踐證明的正確的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應結合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從實際出發,從“心”入手,解決學生的道德偏差和困惑,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在教師行為中生成,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走向成長,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擔負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講究方法,勤奮鉆研,努力成為新課程改革下受學生歡迎的新型教師。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