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華
摘 要:美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的需要。如何結合現有的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來培養審美感受能力,培養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從而達到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人格修養
教育,從廣義講是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從狹義講則專指學校內的文化傳授和訓練。無論是在哪種意義上的教育,美育都占有很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地位,都是不可缺少的。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可能使人全面發展。
美育在教育事業中的地位,是由它的特殊性質和特殊功能決定的。塑造人的審美意識,幫助掌握美的規律。這些無論對于傳授知識、開闊視野、啟發道德觀念、開闊心胸、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促進身體健康,都有巨大的作用。充分利用美育的幫助,德、智、體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教育任務。當我們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欣賞、評析和判斷等審美活動時,生理和心理會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從而不但在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氣質、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教育。
在物質生活的要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后,還要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實。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因此,美育自身的特殊功能,加上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的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須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充實挖掘文學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文學作品能夠轉移人的心理氣質和精神面貌,發展人的靈魂,提高人的素質方面來說,這一提法應當說是正確的。它說明了文學作品的美育作用。文學作品不僅反映了生活本身的面貌和特征,而且反映出作者本人對生活的感性體驗。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像糧食和水經過釀造已經成了酒一樣,它有更為豐富和更為引人的意義和味道。如對名花,如沐春風,不知不覺地受到陶冶,轉移了人的心理氣質和精神面貌,從而受到了美的教育。因此,真正的文學作品,它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始終是和他們所起的美育作用相互聯系在一起的。
要讓學生感到美就必須讓學生有審美能力為前提。馬克思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中國有句俗話叫“對牛彈琴”,也是同樣的意思。人主觀上如果不具備審美的能力,那么客觀上任何對象都不能使人產生美感。眼瞎耳聾之人,是不可能欣賞齊白石的蝦或馬思聰的《思鄉曲》。亦如不懂武術的人,看到武術,不僅一招都記不住,而且只是一片朦朧。對于不懂京劇的人,他固然欣賞不到唱腔的美,又何嘗欣賞得到表演的美?對他來說,只是“穿紅著綠,走進走出”罷了。即使是得天獨厚的人,后天不努力,不加以鍛煉和培養也是不行的。因此,審美能力既決定于整個人類文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又決定于每一個人各自在審美上的修養和造詣。同時,優秀的藝術家及其杰作對整個人類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細品詩中文字,讀來只覺情調凄婉,境界幽遠,意蘊無窮。再深入品味,反復吟詠,就能發覺該詩意境的營造呈現出多重疊合、交合融匯的架構,宣示出繁富絢麗的色彩。
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將課文的美與學生的美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時,恰當地融入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內容,啟發學生進行聯系。
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想作過這樣精辟的記述:“……在兩種突然同時迸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這種聯想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快感,聯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學生腦海中的可能不是黃河。也許是電視中出現的大海,也許是身邊的某處瀑布,甚至是學校旁邊的一條河……也許在學生的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預想不到的畫面,但學生美的感受更豐富了。
一篇課文中的美的句子很多,教學中宜抓住課文中的主要
人、景、物,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誘導學生反復品味。因此,要用好課后提供的“思考與練習”。如,《荷塘月色》第二題:“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點來寫的?……并聯系寫作實際說說如果不這樣寫,還有怎樣的寫法,效果會怎樣。”這是指導和提示,教師可以根據題目設計出各種有益于想象的訓練臺階,使學生得到發生想象和擴展聯想的實踐鍛煉。這時愉快的審美體驗也就產生了,在這種狀態中,不但學生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生的人格修養也得到完善。
參考文獻:
[1]曾永成,董志強.美學原理教程[M].電子科大出版社,2005-10.
[2]劉裕權.激情與理性:現實教育問題的回應[M].天地出版社,2002.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