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抒茵
【摘 要】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我國也進入了“微時代”。“微時代”在深刻改變人們交流方式以及社會活動方式的同時,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及行為方式也產生著重要影響。本文首先就“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然后提出了在“微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能為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微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微時代”是社會科學發展的產物,指以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年代。“微時代”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媒體,其內容及特征與傳統傳播媒體有著顯著差異,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此,“微時代”無論是在其道德觀念、思想行為方面,還是在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方面都對大學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而想要將這種影響進行有效引導,就必須在“微時代”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對“微時代”的重視不夠充分
雖然我國的大部分高校都認識到“科教興國”戰略對于促進高校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但往往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導致在具體的教學改革過程,“微時代”未能得到真正有效貫徹與落實。同時,相關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未能對“微時代”的特征及其對學校、學生產生的影響與作用進行正確地認識與分析;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未能跟上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潮流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創新,而是使用傳統教育思想理論及授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政治理論灌輸,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學課堂效率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仍有大部分高校運用的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通過政治理論課教育、報告講座以及主題班會的形式來對大學生展開思想教育工作。但該系列方式往往在時間或空間上存在很大局限性,要求學生務必在特定的地點以及特定的時間內接受相關教育,這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削弱,對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最終成果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利用“微時代”中沖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多媒體平臺來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進行改進則顯得尤為必要。
3.大量的信息垃圾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沖擊
“微時代”中信息的大眾性讓每一個“微民”都掌握了話語權,而這種“低門檻”信息的大量發布,難免會存在不少缺乏深思熟慮的、未經過仔細編排的低價值信息。而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中所傳達的落后的、非主流的、腐朽的意識形態,將會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道德信仰發生歪曲與偏離。倘若不對該類不良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與控制,則會大大影響到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十分不利。
二、在“微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開展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
開展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通過提升學生的網絡判斷力并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網絡思想觀念,有效提高學生在微博等平臺工具使用過程中的法制意識和社會責任,對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而其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就是開設微博培訓課程,將微博培訓課程內容有效融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課程中,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思想特點,與社會時代的發展密切聯系起來,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進而促進大學生在“微時代”判斷能力的提升;另外,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學校及相關社團和組織應當積極倡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并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從“網絡”走向“現實”。
2.利用微博開展網絡實現政治工作
首先,正確地看待微博,利用微博優勢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相關政治思想工作要充分利用“微博”這個實現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并與時俱進地對微博的傳播形態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充分利用“微博”這個信息交流載體的優勢,來占據政治溝通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制高點。另外,利用“微博”來對主流的價值觀進行宣傳,向學生提供有吸引力的理論材料,促進學生對其進行關注并開展互動性的探討,以在促進學生自我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有效增強其學習政治理論的主動性。
3.樹立正確的微博觀念
微博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產物,雖然目前其相關的管理、監督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且給社會的穩定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摒棄微博的使用。相反,我們應當加大對微博這種新興網絡形式在功能以及特點方面的研究力度,樹立正確的微博觀念,占據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制高點,進而利用微博的優勢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結語
“微時代”既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又為其提供了新的契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務必要在新的形勢下,堅持與時俱進,正確認識和有效掌握“微時代”的各種信息發布平臺工具,以不斷探索出新的管理模式和解決方案,促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張翼.基于微博平臺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考試周刊,2011(79) .
[2]孟慧,胡浪.試論“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開展[J].青春歲月,2013(16).
[3]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 .
[4]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