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中深沉且豐富的情感認識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中,通過古詩文選文涵蓋了人格培養中情感方式的各個層面,體現了對基本人倫情感、悲愁之情、悲憫情懷和對情理合一的認知狀態,為中學生情感培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學生認識并真實表現自我情感,理性掌控情感的表現和抑制,最終將積極的情感傳播予他人和社會。
關鍵詞:教材 ?古詩文 ?傳統文化 ?情感培養
情感是人類固有的本能,中華傳統文化對情感的認識與表達是深沉且豐富的。情感內涵大多蘊含在詩詞中,有對情感的體驗、對命運的思考、對人生的關照,還有理想狀態下的個性逍遙,最終期待達到“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理想境界。它的表現簡要概括為:道家關注生命、尊重生命,同時具有崇尚個性的價值取向,指出人應擺脫外在的束縛,伸張個性情感的自由;魏晉名士反對以名教束縛自我,李贄在晚明提出“性情不可以一律求”,不必將個人精神世界納入單一的綱常規范。某種程度上,情感表達的豐富內容已經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這種精神文化產生于人的內心深處,是才情靈智的廣泛表達。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冊中的古詩文選文以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和《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作為古詩文選文教學的載體,對中學生情感培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具體分析其古詩文選文現狀和教育意義。
一、基本人倫情感
人的基本倫理情感有親情、友情、愛情、鄉情等,中國傳統文化以感情為人際交往的聯系方式。傳統精神文化里人的情感傾向主要表現為:喜聚不喜散,尋找對象進行情感寄托,重視情感關系的連結,感嘆悲歡離合等。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囊括了生活中的細微情感、至情至性,他傳達的物是人非的悲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祭十二郎文》對親情的重視不言而喻;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追憶平凡小事,相比強烈的感情迸發,他悼念亡友的情愫更為細膩;屈原《湘夫人》在政治悲劇之外也展現了相愛而不能相聚的苦痛;《孔雀東南飛并序》《氓》描寫愛情婚姻悲劇,情感描寫同樣細膩;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描寫愛情雖然含蓄,但是對相思之情和韶華逝去的嘆息尤為深沉。思鄉之情主要顯現于周邦彥《蘇幕遮》、納蘭性德《長相思》等,與《采薇》、韋莊《菩薩蠻(其二)》相似,都抒發了漂泊在外、有家難回的困頓心境。黃遵憲《今別離(其一)》、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涉江采芙蓉》描寫離別,表現出人類為分別苦惱憂傷的普遍情感。
以上涉及親情、愛情、鄉情、友情離別和失去等情感的選文篇目抒發了人類對自己生存狀況的深切思考和對悲劇命運的感悟。教材選文本身完整地囊括了情感類型,關注細節上的生活體驗,展現人性美好和脆弱的一面——渴望擁有親情、愛情、友情,恐懼離別和孤獨,懷念美好情感,慨嘆年華易逝和生命的短暫。選文客觀上已經將這些情感很全面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能夠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特別是在詩歌教學中,情感的體驗始終值得開拓和推進。
二、悲愁之情與悲憫情懷
傳統社會對命運的思考,源于魏晉時期。當時的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生命自由,為人生的種種束縛與失意而悲哀。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發展成為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和創造,進而指向對慈悲情懷的抒發,以抗爭人生的短暫和命運的不公。
方苞《獄中雜記》、張岱《陶庵夢憶序》、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都表現了作者遭到貶謫之后遠離故土或國都的孤寂之情;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描寫命運不公的宦海浮沉,寄托著詩人生命無常的悲哀;李商隱《錦瑟》、李賀《李憑箜篌引》抒發了由于人生的復雜和無盡的苦楚引發的傷感;《虞美人》直抒李煜國破家亡的感受,悲痛之情深沉而懇切;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表達了面對時光流逝內心難以排解的孤獨寂寥的心情。
李商隱《馬嵬(其二)》、白居易《長恨歌》慨嘆人的渺小生命在社會政治面前的卑微;司馬遷《項羽之死》、關漢卿《竇娥冤》寄寓并且抒寫了作者自身對悲劇的看法;杜甫《閣夜》描寫戰爭,表達出對死亡和流離失所生發的悲憫情懷。《紅樓夢》的“失樂園”主題則從多重維度深化了悲劇意識,成為文學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節點,引起后世讀者對人性的無限挖掘和反思。
三、情理合一
在對世事人生思考和感悟的基礎上,文學作品的一類情感發展成為對悲劇人生的理性探索,另一類則借自然風物為情感解脫助力,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境界,對此教材中也有所反映。
從《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到《越中覽古》,李白抒發苦悶和不得志的情感,在對命運的思考上,一面失意,一面卻能在山水之間超越苦難。他表達了人生志向可以追求卻不能強行占有,人應當在悲愁郁悶之時尋找解脫的方法;與李白相比,蘇軾的曠達則更為深沉,《念奴嬌·赤壁懷古》哀而不傷,寄情山水,笑看人生;《赤壁賦》欲求在遭遇貶謫的悲涼心境之下和惡劣的環境中超越苦難,《新城道中(其一)》《游沙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則超越悲傷,體驗生命的廣闊和放達;劉基《苦齋記》描寫的也是面對苦樂相倚的人生的淡然心態。王羲之《蘭亭集序》看重自然景物之靈性,情景交融,于生命雖然有所慨嘆,但是仍然體現著積極的生存心態;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表達人生短暫的現實和及時行樂、有所作為的希冀;《滕王閣序》在自然風物中尋找出世與入世的交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姜夔《揚州慢》沉靜悠遠,在情與景的相聚與分離中回環往復;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歸園田居(其一)》表現出濃郁的人生樂趣,陶淵明本人獲得了心靈的真正閑適與灑脫。
情感是人的心理需要,現代情感教育歸屬于人的“心態結構”層面,要求學生能夠真切深刻地體驗情感并且表達自身情感。“健全人格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表達和宣泄對人格健康是非常有益的。”[1]于中學生而言,他們情感的感悟和閱歷的積淀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一個完整的情感體系引導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生活中情感的內涵、特質、面貌和深層意蘊。發現情感、體驗情感、認識情感、珍視情感,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從對自身的關懷延伸到對他人、社會、自然的關懷,成為悲憫情懷的來源。精神層面的情感思考,蘊含著理性的特質,符合情感方式中的現代情感對“情理合一”的追求,這里將理智與情感上升到一個較高的意識層面,表明情感在抒發的同時應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現代情感服從于理智,“一定的情感抑制和延遲即時反映的能力對于人的道德和心理健康都是必要的。”[2]這也是情感教育的高層目標,就是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情感承受能力與掌控能力,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也能創造、傳遞積極情感,用積極的情感指導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見,古詩文中表現人類情感的篇目已經涵蓋了人格培養中情感方式的各個層面:充分認識并真實表現自我情感,能夠理性掌控情感的表現和抑制,并能夠將積極的情感傳播予他人和社會。
注釋:
[1][2]李虎林:《當代人格教育的理論求索與時代建構》,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參考文獻:
[1]曾紅.傳統人格的結構轉換和現代延伸[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2]張福慶.解讀王維山水詩中的生命精神[J].名作欣賞,2004,(2).
[3]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5]周汝昌.中華大文化尋脈[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肖煜薇 ?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300387)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