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龍
摘 要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中國發展改革的各項工作成功與否,關鍵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30余a我國農村工作在取得顯著發展的同時,新時期農村糾紛表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糾紛解決機制暴露出一些問題。要完善農村糾紛解決機制以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的要求,必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關鍵詞 以人為本;農村糾紛;解決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2-188-02
1 我國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
在我國社會轉型的新時期背景下,我國農村糾紛解決機制有了較大的發展,現實狀況有了較大改善。首先體現在糾紛解決方式的多樣化,包括自行協商和解、調解和公力救濟等多種手段。其次,從數量上看,解決糾紛的機構不斷增加。目前,農村主要的解紛機構有基層政府、鄉鎮司法所、基層法院、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他們在不同類型的糾紛解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多種糾紛解決方式和糾紛解決機構為當事人解決糾紛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同時,法律、法規等國家法和當地習俗、民族習慣等民間社會規范在農村的糾紛解決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運用。但在糾紛解決主體、方式、制度和效果等層面,仍然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合理、糾紛解決主體分工不明確,訴訟和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缺乏相互協調和有效銜接等問題,阻礙了現有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這就要求現有的農村糾紛解決機制需要進步完善。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要堅持發以人為本的前提。
2 以人為本的概述及其在農村政策中的指導價值
2.1 以人為本的概述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以人為本,就是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我國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就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中國發展改革的各項工作成功與否,關鍵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工作取得顯著發展,農民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和實際利益有了明顯提高。這與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要求是分不開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體現在農民群眾的利益問題上,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的勝過更加富裕,物質更加富足,精神更加豐富。
2.2 以人為本的概述及其在農村政策中的指導價值
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在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進程中,出臺了許多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自2006年始,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10 a指向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為“三農”問題的破解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在農村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應清楚地認識到,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未能徹底轉變,城鄉差距明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待提高,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隨著工業企業向農村轉移,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民生活環境出現了急劇惡化,農村的社會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嚴重滯后。尤其在我國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復雜多樣的農村糾紛,加劇了變革中的農村的動蕩與不穩定,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談到:“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盵2]這個講話,很好地詮釋了“以農民為本”是實現“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根本條件。
3 以人為本,是推進農村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
首先,以人為本明確了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根本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全面推進,歸根到底要依靠廣大農民。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為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必然要享受農村發展帶來的成果。堅持以人為本,在農村工作中突出體現為堅持以農民為本。這不僅是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尊重。所以說,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目的是更好地為廣大農民群眾謀利益,使農民基本權利得到切實維護,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次,以人為本為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提供了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而農民是農村社會的創造者。這種創造者的地位既體現在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也體現在制度層面的構建。糾紛解決機制正是制度層面的上層建筑,必須尊重農民的自發創造。廣大農民群眾最了解鄉村生活的實際,只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創造,才能促進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
再次,以人為本,是對農民的主體地位的充分肯定。農民享有自由選擇何種解決方式解決糾紛的權利。糾紛問題根本上是利益問題,農民所做出的選擇無論是根據自身利益還是個人偏好,只要不違反國家強制性的規定,他們的選擇就是有效的,也是受尊重和保護的。尊重當事人以合意為基礎的多元糾紛解決方式,倡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協作與協商解決糾紛的精神,這實際上是強調農民的權利自治。最后,以人為本要體現對農民的人文關懷[3]。人不僅有物質生活的需要,還有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和生理發展的需要。以人為本的糾紛解決機制應充分體現人性化的特點,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理解人的情感、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特別應該關注在農村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保護。
因此,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和歷史創造者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人的尊嚴實現人的權利,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破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振興、農民富裕的重大歷史課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促進農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和平,朱曉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2-19(1).
[3]宋靖.新農村法治進程中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的模式[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9(3):7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