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的課程考核有利于學習的持續深化和學習效果的準確檢驗,在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功效。然而,現階段,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的管理比較松散、成績評定不夠嚴格、評價反饋基本缺失,這些現實的困境制約著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價值實現。伴隨數字化校園進程的推進,整合現有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增設論文提交及檢測、考核評價反饋(含同伴互評)等模塊,同時利用各類考核培養學生學會和使用自我測試的學習策略,有助于課程考核管理機制的健全及優化,并進而提高大學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質量保障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與實踐活動,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過理論界的推介引進與深入研討,通識教育在中國從無到有,其理念日益成熟并被越來越多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所接受,在部分“985工程”大學中實施的程度尤為深入。然而,誠如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所言,“對中國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在異域文化當中發展起來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變動而全部照搬到中國是很難成功的”[1]。的確,通識教育在國內普遍遭遇一個尷尬的情境,在實踐中走樣,效果不佳。[2]清華大學的李曼麗教授等對兩所大學本科生進行測試后發現,即便是教育部首批大學生素質教育試點院校,有著深厚通識教育傳統和寶貴資源的中國名校,其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整合及決策能力、辨別價值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與另一所同樣聲譽卓著但在通識教育方面僅僅只完成國家統一規定的大學相比并沒有顯著差異,在批判性思維方面還弱于后者。該研究繼而指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考核時要弱化考試和評分,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而不是考試分數,讓學生真正享受通識教育。[3]
課程教學是教育理念藉以實現的首要載體,而課程考核又是課程教學的關鍵節點和重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的選擇。有研究從我國高校長期以來不重視學業考試的改革和職能發揮的角度入手,提出以提高教師評價學生學業的水平與質量為突破口的發展思路。[4]上述及其他相關研究為我們認識大學課程的考核提供了頗具價值的學術觀點,但總體來看,國內關于通識課程考核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結合筆者作為一名大學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感受與實際體驗,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課程考核的意義、現實困境及管理改進的思路進行探討,寄希望為通識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一、 促進學習的深化:通識教育中課程考核與測試的積極意義
考核與測試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考察和評估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必不可少的方式,測試對學習的促進獲得了多方面實驗證據的支持。[5]卡匹科等人極富影響力的實驗研究證明了測試對于知識有效且長期掌握的重要價值。在四種常見學習方法中,反復提取練習(retrieval practice)和測試考核的結合能提高學習者對知識點概念的長時記憶,支持學習者概念推理和應用知識,幫助學習者產生結構條理的整體概念圖式,增強未來重構知識的能力。[6]反復提取是人類從短時記憶回憶信息以增加長時記憶的認知行為,測試和考核提供學習者反復提取認知活動的機會,反復提取和考試考核相結合的測試效應使個體所掌握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并對學習本身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測試和考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還是一種學習策略。毋庸諱言,測試和考核對大學生明確課程目標,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習效果,掌握關鍵問題,訓練思維,培養能力,都具積極的作用。[7]在哈佛大學,所有能獲取學分的課程,學生都必須參加課程的考核。測試和考核還能檢驗教師教學過程設計的正確性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根據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測試與考核是“查明學習實際上帶來多少預期結果的過程,能較全面地檢驗課程學習在實際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導教師去引發所期望的那種結果”[8]。通過考核,教師可以準確發現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診斷教學的癥結,及時對其進行調整與改進,這對教師增強教學能力和提高教學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通識教育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熟練寫作、有效交流與批判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建立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并指導學生未來理智地工作與生活。課程考核在保障通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功效。在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考試十分頻繁。一般來說,每門課程每學期的考試和測試次數少則二次,多則十余次,特別是課堂測試次數比較多。[9]上述研究和實踐進一步證實,合理的測試與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持續深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考核困境制約著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價值實現
“對多元價值的尊重、甄別與選擇,對多種知識的通融以及開放靈活的思維精神與方式”為要旨的通識精神是通識教育的核心。[10]通識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即便專業造詣精深,精力投入和經驗不足同樣不能使其很好地駕馭通識教育的教學,因教師自身原因導致的問題以后另文討論。僅從課程考核的角度來看,測試與考核本身的必要性及其對大學生學習持續的促進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以下問題制約著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價值實現。
(一)考核管理比較松散
筆者此前的研究表明,雖然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日益成熟,但對通識教育基礎性地位的認知尚未達成共識,還沒有把通識課程看成是本科階段的主要課程和基本學術訓練,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主科之外“擴大”一點學生的興趣和知識面的次要的,可有可無的,最多是錦上添花的課。[11]一些師生的心理預期是通識課不能有任何壓力,否則就不合理。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信念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期許對有效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部分學生就想混混學分然后畢業的境況下,嚴格的考核一旦缺乏,通識課程難免呈現出形式化、平庸化的傾向,并反過來強化著師生“可有可無”的心理預期,進而引發系列的消極應對。總體上看,因通識課程學習壓力小,重數量輕質量現象頗為普遍,為此有學者提出“控制學生每學期的選課數量”的主張,然而,若不從根本上扭轉課程考核管理松散的問題,相關舉措將很難觸及通識教育問題的實質,并不必然帶來師生對課程質量的關注。
從微觀層面來看,以筆者承擔的《教育研究:興趣、想象力與批判性思維》通識課程的教學為例,該課程強調師范生教育研究興趣的自我發現及培育、學術想象力的豐富與拓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的增進。如果對推薦的經典著作進行深度地閱讀,并針對講授的學術研究和寫作方法及技巧進行自我訓練,課程論文從選題、查閱資料、搜集整理、縝密推理到規范行文,沒有二三個月的時間是很難完成的。而在多校區辦學背景下,為了減少各方面的麻煩,分散在各院部系所的學生傾向于課程一結束就當面提交論文給任課教師。由于通識課程自身的特性,教師們一般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主題,自由探索。因題目和主題不限,個別學生“一文多用”,一篇論文同時應付多門課程。此外,紙質論文在提交過程中的意外遺失雖屬小概率確也偶有發生。總的來講,當前階段,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的管理是比較松散的。
(二)成績評定不夠嚴格
人文社會科學門類的課程一直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這類課程多采用平時表現與課程論文加和的方式進行考核和學分認定。以論文寫作為主要形式的課程考核既是對課程培養質量進行檢驗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以耶魯大學為例,耶魯本科生院所提供的170門課程跨越心理學、哲學、電影研究、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等40個學科主題,這些課程均強調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此還專門成立寫作中心為學生提供面向個體的和在線的指導幫助。[12]大量的持續不斷的寫作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研寫作習慣并較好地發展了寫作能力。
課程論文的撰寫是學生在完全開放的情景下進行的,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通識課程比較適宜的考核方式。然而,筆者在兩所“985工程”大學的教學實踐及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發現,目前,一些大學生提交的課程論文與他人已發表成果存在著一定的重復比率。極端情況下,個別大學生直接從網上下載,整段復制甚至原文照搬,這類涉嫌抄襲的行為不僅浪費師生的寶貴時間,還影響了通識課程的學習風氣。然而,授課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課程論文的重復率進行核查,即便感覺到可能有問題,面對幾十份論文,教師個體對文檔重復率進行仔細審核也相當困難,教師們在考核評定時難免出現偏差。加之部分師生認為通識課程不能有太大壓力,課程考核評定更是寬松隨意。即使資深教授主持的通識教學,個別教授對學生的考核也非常簡單,一團和氣。[13]通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一個人應有的基本價值、態度和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14]缺乏嚴格要求的成績評定不僅與通識教育倡導的理念及其目標相違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著學生“混學分”“混畢業”的不良習氣。
(三)評價反饋基本缺失
考核具有檢查評價、反饋調控、激勵等多種功能。如果教師將評價反饋給學生,使他們看到優點與不足,對于通識教育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15]西方大學對課程考核的評價和反饋相當重視,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學不僅全程追蹤學生本科期間的通識課程學習,還建立了期中反饋式評價、期末總結式評價等多元評價及信息反饋系統。長期以來,國內大學課程的考核多局限于其學業水平評定和選拔的功能,考核通常安排在教學活動之后,任課教師相對注重閱卷判分,而忽視論文結果的分析和反饋,屬于典型的終結性測試。平時成績的評定同樣如此,很多教師依據學生的出勤率和課堂參與度給學生打平時成績,卻很少有教師據此提示并督促學生更加科學、更有效率地學習。基于課程考核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反饋本是教師的核心職責之一,評價反饋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通識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基于網絡管理系統的課程考核機制的改進路徑
考核本身具有不容忽視的促進學習的潛在功能,考試積極效應的發揮需要合理的機制作為依托。伴隨數字化校園進程的推進,國內大學的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多已投入使用并日益凸顯其性能優勢,在此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發揮網絡管理在“程序規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系統化”等方面的優勢,構建基于網絡管理系統的課程考核機制,整合并增設相關的功能模塊以輔助通識課程考核的健全及優化。當然,本文提出的改進建議尚處于理念層面,作為初步構想,其效果還有待實證研究加以檢驗和確證。
(一)創設通識課程考核的網絡管理平臺
世界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均創設了通識課程教學管理的網站,這些網站在促進通識課程管理規范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識課程的考核形式多樣,對于以考察而非閉卷考試作為考核形式的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課程,建議在網絡教學系統中增設課程論文的在線提交功能模塊。教師在系統上發布詳細的考核要求,并提供清晰的考核標準及截止日期。在線提交也為多校區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提供便利,學生不必受物理空間的限制而倉促提交課程論文,同時也避免論文遺失等偶發事件,有利于通識課程考核管理程序的規范化。
教師個體在判斷學生論文中的不端行為時的信息是不完備的,故此,很多大學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應對的措施,通過技術手段對論文進行檢測,并配合檢測系統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如采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對學位論文中的抄襲、偽造及篡改數據等行為進行快速檢測,并根據指標參數以及其他相關數據信息,自動給出預判的診斷類型并生成檢測報告。實踐表明,檢測工作客觀上減少了論文撰寫中不端行為的出現,且能引起學生對學術規范和科研誠信的重視。建議教務部門試點啟用課程論文重復相似性檢測,當重復比率超過某一數值(如30%或50%)或存在“一文多用”的現象時,系統自動生成“不合格”或“待復核”。盡管嚴格的課程考核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以敷衍的心態應付通識課程的傾向得以轉變,但必須說明的是,對學生論文的重復部分進行檢測僅是課程考核的輔助工具,核心目的僅在于為授課教師對課程論文進行初步評定提供參考,較高的重復率雖然意味著存在不端行為的可能性大,但學生的學習表現最終還必須由授課教授親自做出判定。
(二)增設通識課程考核的評價反饋模塊
測試對學習效果的促進的影響要素包括測試次數、間隔時間、測試形式及測試后反饋四個方面。[16]雖然沒有反饋的測試也能夠促進被試對學習內容的長期保持,但提供反饋能夠糾正錯誤從而使測試發揮更好的效果。[17]反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些著名大學對通識課程考核反饋功能的發揮頗為重視,比如,布朗大學明確要求,考核結束后,教師不僅要評定成績等級,還要指出學生考核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并根據學生的不足酌情給予個別輔導。[18]授課教師是通識教育培養質量的重要責任人,教師的點撥指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尤為關鍵,不少學生也希望通過考核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彌補和改善。借鑒這些大學通識教育考核的成功經驗,通識教育的課程管理可適當增設考核的評價反饋模塊。
筆者在對學生的課程論文進行評閱時發現,學生們的論文寫作存在較多的共性問題,可課程的正式教學已經結束,出于責任感的評價反饋幾乎全部以非正式的渠道組織開展,筆者一直期待能在統一的網絡教學平臺上集中反饋。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反饋,反饋模塊還可包括學伴之間的互評。與教師的評價相比,學伴測評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受到很多質疑。但慕課的相關研究證明,課程期終考試中教學團隊的測評成績與學伴測評成績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19]亦有文獻報道,在高等教育領域,經精心組織,學伴互評能給學習者帶來諸多長遠的益處,包括發展自主學習技能、提高反思與批判思維能力、改善自我效能感、發展職業能力和促進學習組織自治等。[20]以上益處恰與通識教育預期的學習目標高度一致。學伴互評實質上構成了一種交互協作,在優秀助教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可考慮創設通識課程論文的學伴互評機制,為師生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增進奠定基礎。
(三) 合理利用各類考核,培養學生學會和使用自我測試的學習策略
有效學習的理論顯示,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準確地判斷自身在當下及較長一段時間后的掌握水準,就可以使自己更有效率地分配學習時間和精力。[21]卡匹科等人曾讓大學生被試列出他們常用的學習方法,只有11%的學生使用自我測試(self-testing)幫助自己記憶和理解。很多學生之所以選擇重新閱讀學習過的章節,主要在于學習者會產生一種熟悉感和知覺流暢性,于是學習者自認為對知識的理解加深了,而在自我測試時會感覺自己并沒有掌握多少,盡管重復閱讀常常自我感覺良好但這種感覺往往是不客觀的,很多時候僅僅只是低水平的知覺啟動。[22]通識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研究解決問題、探索未知領域的能力和精神。對于通識教育而言,通過對各類測試與考核的合理利用來促進學習顯得更為重要。從對這種學習策略加以應用的角度看,依托學生自身,合理利用各類考核,有意識地增大通識課程學習的挑戰性,同時培養學生學會和使用自我測試的學習策略亦是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強化質量保障的重要選擇。
盡管難以給通識教育下定義,它的實現也極具挑戰性,但這難以捉摸的通識教育的目標可能依然是使學生為終身學習和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的最好途徑。[23]合理的課程考核是大學通識教育質量保障的基本途徑及其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期待教學管理部門持續提升課程考核管理的規范化和合理化水平,廣大師生進一步發揮考核對通識課程學習的積極意義與促進作用,使課程考核為大學通識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理查德·萊文.通識教育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角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7):8-10.
[2]錢志剛,祝延.通識教育:在理想與現實之間[J].高教探索,2012(6):109-113.
[3]李曼麗,張羽,歐陽玨.大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效果評價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4(13-14):37-43.
[4][7]田建榮,馬瑩.高校學業考試現狀與高校教學質量保障的基本途徑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7-41.
[5][16]羅良,張瑋.利用測試促進學習:記憶心理學的研究進展與教育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3-50.
[6] Jeffrey D Karpicke,Henry L Roediger.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Retrieval for Learning [J].Science,2008(3):966-968.
[8] [美]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
[9]李楠,周建華.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比較與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7):147-151.
[10]蔣紅斌,梁婷.通識精神的彰顯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11]張會杰.問題及改進:大學通識教育的價值引領與制度回應[J].江蘇高教,2012(6):82-84.
[12]Writing at Yale College[EB/OL].http://yalecollege.yale.edu/yale-college-experience/writing-yale-college.
[13]黃巖,黃匯娟.博雅和通識教育:概念的演進及其經驗批評[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5):105-109.
[14]陳向明等.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為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79.
[15]王鎖明.通識教育視閾下的高校學業考試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1(3):155-157.
[17]Agarwl,P.K.,Karpicke,J.D.,Kang,S.H.K.,Roediger III,H.L.,McDermott,K.B.Examining the testing effect with open and closed book test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 (7):861-876.
[18]李楠.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考核的特點及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65-69.
[19]Tamar Lewin.College of Future Could Be Come One,Come All[EB/OL].(2012-11-20)[2015-01-10].http://www.nytimes.com/2012/11/20/education/
colleges-turn-to-crowd-sourcing-courses.html.
[20]D.Sluijsmans,et al.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Self-Peer-and Co-Assessment[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1998(3):293-319.
[21]張錦坤,楊麗嫻.測試效應:致力于有效學習的一項基礎研究[J].心理科學,2011(5):1101-1105.
[22]Karpicke.J.D.Butler.A.C.& Roediger,H.L.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n student learning: Do students practice retrieval when they study on their own[J].Memory,2009(4):471-479.
[23][美]詹姆斯·杜德斯達.21世紀的大學[M].劉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6.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