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
摘 要:群眾自主意識是由“自主參與意識”、“自主創作意識”、“自主組織意識”等三個方面構成的。圍繞著這三項要求,文化工作者需要在:厘清文化工作者的職能邊界、圍繞本土新人新事進行創作、建立梯形文化培育傳播機制等三個方面下工夫。
關鍵詞:群眾文化;群眾自主意識;增強;文化工作者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需要充分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通過我們的引導和群眾的自覺,才能使基層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那么如何增強群眾的自主意識呢。筆者認為,群眾自主意識是由“自主參與意識”、“自主創作意識”、“自主組織意識”等三個方面構成的。其中,“自主參與意識”體現在群眾自覺參與到基層社團文化活動中來;“自主創作意識”則是指,群眾根據身邊事和應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構思文化活動內容;“自主組織意識”便指向了群眾活動動員和自我管理方面了。
不難看出,通過實現以上三個自主,將顯著減輕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同時也能在踐行群眾路線的基礎上豐富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形式。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對增強群眾自主意識的內涵界定
結合筆者的工作體會,這里的內涵界定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一)激發群眾的自主意識
群眾自主意識的激發一定是建立在興趣和情趣的基礎之上的,而使他們對文化活動產生興趣和體驗到其中的情趣,則首先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引導方能實現。這里最為重要的便是,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與群眾的生活節奏相適應,以及文化內容的設計必須是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可見,若要激發起群眾的自主意識,則要求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區域植根性的特點,或者是要接地氣。
(二)提升群眾的文化品位
那么是否應放手群眾去自編自導文化活動,而我們文化工作者就袖手旁觀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需要正視大多數基層群眾的文化修養水平,若是不加引導和培訓,那群眾文化活動難免會陷入到庸俗和自娛自樂之中,且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因此,在突出群眾首創精神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將他們扶上馬、送一程。
二、增強群眾自主意識的難點問題解析
當前在增強群眾自主意識時,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難點
問題:
(一)本土化問題
要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具有區域植根性特點和接地氣,便需要實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本土化。不難看出,這屬于專業問題。從目前群眾最為喜愛的“廣場舞”來看,它并不具有本土化的特點。為此,文化工作者應在廣泛采風的基礎上,來解決這一難題。
(二)傳幫帶問題
為了使群眾自主創作和參與的文化活動不陷入庸俗的境地,文化工作者需要對他們進行有關文化修養和內容設計等方面的培訓。然而,基層群眾屬于非正式組織,我們不可能面對每一個人來開展培訓工作。因此,這里還需要解決傳幫帶問題。筆者認為,通過挖掘群眾活動中的積極分子,通過他們來促使文化創作沿著正確的方向來進行則是關鍵。
三、問題導向下的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模式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并在問題導向下,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模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厘清文化工作者的職能邊界
在前面的內涵界定中已經指出,文化工作者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因此,這里就需要厘清我們的職能邊界。具體而言,作為文化工作者應把工作重心放在文化內容的構建和傳播上,并以社區為單位開展專人聯系下的工作模式。專人聯系包括:接受社區群眾對文化活動開展的建議,并協助社區組織和協調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圍繞本土新人新事進行創作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指引下,我們需要著力圍繞著本土的新人、新事來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到群眾中來、深入到基層中去,用自己敏銳的視野來挖掘那里的正能量。通過文藝創作和與群眾代表進行商討,針對性的將文化活動及時的帶到群眾舞臺上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發動當地群眾來探尋身邊事和身邊人,并主要由他們為文化工作者提供素材。可見,這本身就是增強群眾自主意識的一種手段。
(三)建立梯形文化培育傳播機制
建立梯形的文化培育傳播機制便是,通過搭建“文化工作者——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基層群眾”的路徑,最終實現傳幫帶的目標。對于選拔群眾活動積極分子,可以由社區推薦也可以由文化工作者自己來發掘。
以上便是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相信隨著工作實踐的不斷深入,今后會加深對增強群眾自主意識的認識。
四、小結
本文認為,文化工作者需要在:厘清文化工作者的職能邊界、圍繞本土新人新事進行創作、建立梯形文化培育傳播機制等三個方面下工夫。最終,實現增強群眾自主意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史維靜.新形勢下如何搞好群眾文化工作[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3):10.
[2] 周倩.文化,讓城市更美好——烏蘭察布市2014年文化工作綜述[J].內蒙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5(2):28-31.
[3] 梁力生.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建設的走向分析[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5(2):240-241.
[4] 黃海月.淺談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與創新[J].赤子,201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