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生++賀鵬飛
【摘 要】 以經濟網絡中的某一節點企業為研究對象,在對該企業外部經濟網絡進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合并企業關系的不同,分別研究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合并模式,并利用我國上市公司大樣本數據來驗證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的規律性變化,結論是:橫向合并后,并購方與供應商或客戶的關系更加集中;縱向合并后,并購方與供應商或客戶的關系更加分散;混合合并后,并購方與供應商或客戶的關系沒有顯著變化。文章將經濟網絡理論與企業并購相結合,擴展了企業并購理論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 企業網絡; 外部經濟網絡; 外部經濟網絡合并; 企業并購
中圖分類號:F2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2-0007-09
一、引言
經濟網絡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已經成為學者們的研究重點,而并購是對經濟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重大經濟行為。隨著并購行為的發生,除了并購雙方企業發生合并以外,并購雙方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也發生了合并。以往對于只關注并購雙方企業單項資源變化的孤立研究,不能夠完整地描述對其外部經濟網絡產生的影響(葉廣輝,2010)。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在并購后是如何發生合并的,它的合并模式是什么形式的,以及合并后會產生何種變化,這些都是本文關注的重點。然而,在研究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合并之前,其實對于單個企業外部經濟網絡深入細致的研究也存在補充和完善的空間。而本文以資源基礎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需要將傳統的企業資源理論進行擴展,形成基于網絡視角的企業資源觀,為全文的演繹推理提供統一的標準和前提假設。
二、經濟網絡相關理論的文獻回顧
(一)經濟網絡的含義
網絡是由社會網絡概念系統地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50年代,Barnes and Nadel認為社會網絡就是跨社會的成員間的相互關系。經濟網絡是由社會網絡概念發展出來的。Williamson(1991)認為,經濟網絡是企業與市場之間的混合體。它是介于企業與市場的中間組織形式。Steve N. and Ioannis M.(1995)對經濟網絡的構成元素進行分析,指出經濟網絡由網絡節點(企業或者業務單元)和聯結(實物轉移、信息聯結或者資源聯結)構成,通過節點間的協同經營獲得競爭優勢。楊旭(2002)認為,經濟網絡是存在于企業與市場間的組織形式,主要的分析對象是行為主體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張秋生(2010)認為所有的經濟網絡都能夠表示為構成經濟網絡的要素以及要素間的關系。
總結學者們的觀點,經濟網絡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狹義上,經濟網絡可以看作處于市場和科層制之間的中間性組織的一種形態,具體表現為具有強關系企業間形成的競爭主體或產業組織方式。廣義上,經濟網絡是由各個經濟主體及其相互間的聯系所構成的系統,具有網絡結構和網絡特性。
(二)經濟網絡的成因
關于經濟網絡成因的相關理論,國內外學者都有著大量基礎性的研究。經歸納,可分為四類,分別是制度經濟理論、社會網絡理論、組織學習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
1.制度經濟理論
制度經濟理論是從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發展而來的。現代企業理論將經濟組織分成市場和科層制組織兩個極端。Richardson(1972)則指出,企業和市場的二分法,讓人們忽視了企業間合作的存在。他認為,由于市場的專業化分工,某個企業只能從事某個階段的價值活動。它的生存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會與其他企業存在關系。這種關系應該是互依、互補的。經濟網絡正是基于這種關系的存在而存在的。Thorelli(1986)將經濟網絡的形成理解為一種介于市場和科層制的媒介。當企業間的交易頻率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在這群企業之間形成一個子市場。這種子市場就是一個經濟網絡。所以,從制度經濟學角度的分析來看,學者們使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交易組織的“市場—科層制”二分法變為“市場—經濟網絡—科層制”的三分法。經濟網絡是存在于市場和科層制之間的一種交易組織形式。這種觀點為本文有關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關系的形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2.社會網絡理論
經濟網絡是從社會網絡的研究發展而來的。當學者們把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引入到經濟網絡中以后,經濟網絡的相關研究才有了科學性和系統性。Granovetter(1994)指出,社會網絡分析中個人的聯結,放在經濟組織間的聯結同樣是可以的。經濟實體之間的關系同樣存在強關系和弱關系之分。強關系就是發生頻率高的、信任程度高的、互惠性強的關系。相反,就是弱關系。Uzzi(1997)認為,經濟網絡的嵌入性概念更多地強調了經濟活動的社會網絡性質。也就是說,經濟網絡中有更多的社會性因素,包括信任、資源分享、企業家個人關系等。郭勁光(2008)也指出,經濟網絡就是由社會網絡和市場網絡組成的。所以,基于社會網絡理論,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網絡就是經濟活動嵌入社會關系中而形成的網絡。正是通過社會網絡,或者說是個人關系網絡,才使得企業之間的資源有效率地流動。這種觀點為本文的外部經濟網絡描述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3.組織學習理論
一些學者從組織學習理論的角度,分析了經濟網絡的成因。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網絡是企業之間形成的一種同盟。這種同盟關系是為了企業間的研究開發或者組織學習(Powell,1996)。一方面,由于經濟網絡的存在,技巧可以在企業之間高效率的轉移。另一方面,這種技巧的轉移還有可能催生出新的技巧,這是孤立的經濟節點無法做到的(Hamel,1991)。因此,經濟網絡的成因可以理解為是由組織學習推動的(Zaheer,1998)。胡安安(2006)從組織理論的角度,將經濟網絡理解為基于知識的組織網絡。這個網絡受到四個因素的影響:組織制度因素、認知因素、信任因素和偏好因素。從組織學習理論角度來看,這種學習溢出效應的觀點為本文有關外部經濟網絡合并后的規律性變化提供了理論假設。
4.資源基礎理論
支持該理論的學者們多是從戰略聯盟開始研究的(Hagedoorn,1993)。Richardson(1972)認為,經濟網絡可以幫助企業獲得互補性資源。Jarillo(1988)認為,經濟網絡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戰略性資源,是企業從外部獲得資源的途徑。企業和外部建立某種企業間關系,可以快速獲得互補性資源,這種互補優勢是企業內部無法做到的(Pfeffer,1978)。所以,從資源基礎理論角度來看,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企業不僅從自身的資源異質性進行尋找,更進一步地從企業外部進行資源互補性的尋找,而這就解釋了經濟網絡的成因。本文通篇的理論基礎就是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的經濟網絡理論。
三、企業外部經濟網絡描述的理論基礎
(一)基于經濟網絡視角的企業資源分類——組織內資源和跨組織資源
20世紀90年代,從強調競爭優勢內生論的資源基礎理論流派中逐漸發展出一種新的資源觀,即基于網絡視角的資源觀。持該觀點的學者們認為,企業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企業所處的經濟網絡中的(Dyer & Singh,1998)。也就是說,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企業除了關注自身的資源稟賦,還要關注與經濟網絡中其他組織間的關系。
因此,本文在總結傳統資源基礎理論分類的基礎上,將企業外部的網絡資源引入資源分類框架中,認為企業的資源包括組織內資源和跨組織資源。其中組織內資源,本文按照周琳(2006)的企業資源分類,分為實物資產、金融資產、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本。而跨組織資源,本文參考李瑋(2008)的觀點,分為以下五類:與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與科研機構的關系和與政府部門的關系。如圖1。
其中,組織內資源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資源分類,此類研究成果已不勝枚舉,且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合并是基于跨組織資源的相關理論,故主要分析跨組織資源。跨組織資源是一種特殊的關系資源。第一,跨組織資源不能是單獨企業所享有的,必須建立在企業與其他組織的合作關系上。經濟網絡關注的就是組織間的關系,所以在經濟網絡中企業必然存在跨組織資源。第二,跨組織資源能夠基于經濟網絡的平臺在組織間分享和擴散,并且不會減少這種資源原有的效用。第三,跨組織資源是戰略性資源。由于組織間關系是通過特定的經濟網絡長期形成的,具有異質性,存在路徑依賴,能夠保持自身競爭優勢且不會被模仿。
(二)企業資源之間的聯系
基于網絡視角的企業資源分類方法將企業的邊界模糊了,使得企業可以通過組織間的關系獲得企業之外更多的稀缺資源。也就是說,組織內資源與跨組織資源之間存在著聯系。
本文認為,跨組織資源是企業獲取組織內資源的一種途徑或者手段。在經濟網絡中的成員企業,由于與其他網絡成員建立了各種合作網絡,獲得了競爭優勢。一方面,是因為企業通過跨組織資源獲得了其他組織內部的稀缺性資源;另一方面,跨組織資源本身具有異質性、路徑依賴性和稀缺性。組織間建立的緊密關系使得企業獲得組織內資源時成本更低、穩定性更強或者效率更高。組織內資源與跨組織資源的這種聯系可以通過表格形象化地表示出來,具體見表1。
四、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描述性分析
(一)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定義
企業經濟網絡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企業內部經濟網絡和外部經濟網絡。企業內部經濟網絡是以企業為邊界,由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或資源要素為節點所構成的經濟網絡,是將企業視為一個整體的網絡。企業內部經濟網絡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圍。而企業外部經濟網絡是以企業為主體,由本企業及與之有聯系的其他組織為節點所構成的網絡,是將企業視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企業外部經濟網絡關注的是經濟網絡其他的節點和關系的變化對該主體的影響。然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和企業有聯系的組織不勝枚舉,如何明確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邊界是定義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關鍵。
本文認為,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是該節點企業及與之直接相連的其他組織節點所構成的經濟網絡,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節點包括與該企業有關系的供應商、客戶、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結構圖如圖2。
根據網絡分析理論,網絡是指行動者和其間的關系構成的集合。一個網絡必然包含兩個部分:多個節點(也就是行動者)和各個點的連線(也就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結構圖滿足網絡的定義。它是以網絡資源為基礎的經濟網絡,連線就是該企業的跨組織資源,包括該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與科研機構的關系和與政府部門的關系。
這里需要說明兩點。第一,連線存在方向,并且往往是雙向的,代表的是經濟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內部資源的流動方向。其中節點的出度代表資源的流出方向,而節點的入度代表資源的流入方向。例如,對于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連線,供應商指向企業的箭頭代表供應商提供的設備或者原料,企業指向供應商的箭頭代表企業支付的資金流向;對于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連線,企業指向政府的箭頭代表企業需繳納的稅金,政府指向企業的箭頭代表企業得到政府的補貼收入。第二,連線存在強度。連線的強度代表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關系的大小,也就是該企業跨組織資源的大小。
(二)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分類
企業的跨組織資源可進一步分為五類:與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與科研機構的關系和與政府部門的關系。因此,根據跨組織資源分類的不同,可以將企業的外部經濟網絡進一步分為以下五個子網絡,即供應商關系網絡、客戶關系網絡、金融機構關系網絡、科研機構關系網絡和政府部門關系網絡。如圖3。
供應商關系網絡中的節點由所研究的企業以及與該企業有合作關系的供應商構成。一個企業的供應商往往不止一個,因此在研究某企業的供應商網絡時,根據研究要求,選擇較為重要的幾個供應商作為研究對象。例如,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中就公布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和采購比例。
客戶關系網絡中的節點由所研究的企業以及與該企業有緊密聯系的客戶構成。這里的客戶指的是能夠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關系的、對企業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客戶,而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群體數量眾多,單一消費者購買額又極其微小,不在本文的客戶關系網絡的研究范圍內。例如,在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中披露的前五大客戶所構成的網絡就是本文意義上的客戶關系網絡。
此外,金融機構關系網絡、科研機構關系網絡和政府部門關系網絡分別由所研究的企業以及與之有借貸關系、合作關系和緊密聯系的各種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所構成的網絡。
(三)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計量
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計量問題要解決的就是跨組織資源的計量問題。跨組織資源是一種特殊的關系資源,是企業獲取組織內部資源的一種途徑或者手段。也就是說,跨組織資源可使企業通過外部經濟網絡來獲取稀缺資源。這種獲取資源的能力,能夠從企業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結果中表現出來。而企業的經濟活動結果大多數能夠通過企業的年度報告等公開披露的材料獲取。本文正是沿著這樣的思路來設計企業跨組織資源的測量問題。
按照分類,企業的跨組織資源包括該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與金融機構的關系、與科研機構的關系和與政府部門的關系。跨組織資源計量的指標類別、指標含義和指標計算見表2。
五、企業外部經濟網絡的合并模式分析——以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網絡為例
伴隨著企業的并購行為,對于并購雙方,不僅組織內部資源將進行合并(也就是企業合并),而且跨組織資源將進行合并,隨之而來的就是并購方與被并方原有的外部經濟網絡的合并。按照合并企業之間關系的不同,企業合并分為橫向合并、縱向合并和混合合并三種類型。因為合并類型的不同,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模式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本文以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網絡為例,分別研究橫向合并下的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縱向合并下的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以及混合合并下的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
(一)橫向合并模式
橫向合并,是指處在同一行業生產相同或相關產品的企業之間的合并。伴隨著企業的橫向合并,并購雙方的外部經濟網絡也同時進行了合并,并且合并后的企業外部經濟網絡會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與外部組織的關系發生變化。合并前后并購雙方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模式分別見圖4、圖5。
合并前:
合并后:
其中,S1—S6代表供應商,B代表并購方,T代表被并購方,B&T代表合并后的企業。連線代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連線的方向代表供應與被供應的關系。在橫向并購中,并購方B與被并購方T處在同一個行業中,且在價值鏈中的同一環節,生產同類產品。合并前,并購雙方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可能處于重合的狀態,其中每一個供應商都有可能與并購雙方企業產生關系,這是橫向合并情況下企業外部經濟網絡合并的重要特征。合并后,并購方與被并方成為一個企業,兩個供應商關系網絡合成為一個供應商關系網絡。從參與橫向合并的企業來說,合并后存在采購協同,面對以前相同的供應商和客戶,更有話語權,采購規模也大了,原有的供應商更愿意與企業建立更強的合作關系。具體表現在企業供應商關系網絡中就是,與前幾大供應商的關系更強了,也就是說與供應商的關系更加集中。
在橫向合并中,并購雙方的客戶關系網絡的合并與供應商關系網絡的合并模式是一致的,故不再贅述。
(二)縱向合并模式
縱向合并,是指處于產業鏈中,具有上下游關系的企業之間的合并。縱向合并是企業快速實現縱向一體化戰略的重要手段。合并前后并購雙方企業的供應商與客戶關系網絡模式分別見圖6、圖7。
合并前:
合并后:
其中,“上”代表參與縱向合并的企業中處于價值鏈上游的企業,“下”代表參與縱向合并的企業中處于價值鏈下游的企業,“上&下”代表合并后的合并企業;S上1—S上3代表上游企業供應商關系網絡中的重要供應商成員,C上1和C上2代表上游企業客戶關系網絡中的重要客戶成員。同理,C下1—C下3代表下游企業客戶關系網絡中的重要供應商成員,S下1和S下2代表下游企業供應商關系網絡中的重要客戶成員。連線代表企業與供應商或者客戶之間的關系,連線的方向代表供應與被供應的關系。
合并前,并購雙方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和客戶關系網絡處于重合的狀態。對下游企業來說,上游企業作為其供應商,處在下游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之中,也就是說“上”與S下1和S下2是同一行業的競爭對手關系。相應的,對上游企業來說,下游企業作為其客戶,處在上游企業的客戶關系網絡之中,也就是說“下”與C上1和C上2是同一行業的競爭對手關系。合并后,并購方與被并購方成為一個企業,原上游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成為了合并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原下游企業的客戶關系網絡成為了合并企業的客戶關系網絡。然而,原上游企業的供應商與原下游企業的客戶有可能成為合并企業的同業競爭對手,在圖7中用虛線標示。無論是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隨著企業合并的發生,要么企業的外部采購部分地內部化,要么企業的外部銷售部分地內部化。也就是說,企業的部分外部經濟網絡成為了企業內部網絡的組織節點。具體表現在企業外部經濟網絡中就是,與前幾大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更弱了,也就是說與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更加分散。
(三)混合合并模式
混合合并,是指既不處于同一行業也無關聯的企業之間進行的合并。參與合并的企業由于在業務上沒有關聯性,也沒有競爭性,因此,混合合并被認為是企業實現多元化戰略的手段。合并前后并購雙方企業的供應商關系網絡模式分別見圖8、圖9。
其中,B代表并購方,T代表被并購方,B&T代表合并后的企業;BS1—BS3代表并購方B的供應商,TS1—TS3代表被并購方T的供應商。連線代表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連線的方向代表供應與被供應的關系。合并前,由于參與混合合并的雙方企業既不處于同一行業也無關聯,所以雙方的供應商關系網絡不存在重合,這是與橫向合并中供應商關系網絡合并模式的不同之處。合并后,并購方與被并方成為一個企業,兩個供應商關系網絡合成為一個供應商關系網絡。企業既不同于橫向合并存在采購協同和銷售協同,也不同于縱向合并使外部網絡內部化,只是兩個外部經濟網絡的簡單疊加。具體表現在企業供應商關系網絡中就是,與供應商的關系沒有顯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