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語文教學逐步呈現出不適應客觀形勢的諸多問題和不足。本文立足情景式教學方法的概念、特點,結合當前語文教學實際,分析將情景式教學法融入語文教學實踐的方法和路徑,為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課程改革 情景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53-01
新課程改革中對語文的教學方法要求是“應該體現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并重,注意多種方法在日常教學中的結合;在教學的呈現上,注意利用問題情境和現代技術,以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思考”。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反思和改良。而情景教學法是伴隨著傳統語文教學實踐而產生的一種高效新穎的教學方法,注重發揮學生課堂互動中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授課形成呼應,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一、情景教學法的概念和作用
(一)情景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從定義可以看出,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起學生的共情。從實踐教學看,其目的是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師預先設定的情境中,進而通過暗示、映射等方法讓學生受到感化。
(二)情景教學法的作用
1.陶冶情感,凈化心靈。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其“瓶頸”在于如何構建起客觀和主觀意識相聯系的橋梁、紐帶。而情景教學法則打破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天然的“心理溝壑”。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
2.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適應能力。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情景教學是對生活進一步提煉加工后影響于學生的,比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充滿感情、生動的語言描述榜樣人物的光輝事跡,就自然具有了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又如教師在講解記敘文時,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讓學生成為故事的親身經歷者,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啟迪智慧的作用,讓身處特定情景的人因為對話、情節而受到啟發。
二、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填鴨式”教學法桎梏了學生的創造力
傳統的語文課堂多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即教師定向的向學生傳遞知識。這種教學方法是被動的、缺乏互動的,已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的教學任務在于引導、啟發學生思維,“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如果長期沿用一種教學方法,勢必在學生心中形成教師始終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思維,這種壓抑學生主人翁意識的方法必然不利于教學。
(二)擠壓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閱讀空間
高中語文教學很重要一項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精神,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閱讀占據很大比重。傳統語文教學更多偏向于內容的灌輸,甚至連思維的引導也做的不夠。這種閱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普適性閱讀,而是兼容更多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和訴求的新型閱讀,其核心是將學生作為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一個充滿極大熱情和探索精神的閱讀者、一個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
三、情景教學法指導語文教學的路徑和方法
(一)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即語文”,生活中的所有場景都可以作為情景教學的載體。最被學生所熟知的場景,最能激發主動感悟和思索熱情,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場地限制,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自然,選取生活的某一場景作為觀察對象,輔之以繪聲繪色的講解,自然將教師想要表達的思想觀念傳送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將課本中的場景進行“準物化”,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的《雨巷》時,教師可以運用電腦演示的手段,向學生展現真實的雨巷景色,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容易體驗到詩人戴望舒筆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的內心情緒。
(二)音樂渲染情境
對于音樂語言的表達更容易讓人走進虛幻的音符世界。情景化教學中,通過特定的旋律和節奏營造出與文本相一致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內獲取感知能力。這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音樂,教師自己彈奏及學生演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要對應、協調。
(三)表演體會情境
表演體會情境主要分為進入角色和扮演角色,進入角色是將學生假設為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比如《鴻門宴》的項羽,通過場景重現,加深學生對人物情感的把握。而角色扮演則更多給予了學生聯想空間,激發起發散思維,其模式是“假如我是課文中的××”,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有助于推動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艷蕾;小說教學中的意境美揭示[J];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2]李吉林;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教育;2011年05期
[3]靳彤;語文情境教學的人本主義特質[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4]雷巖嶺;問題的多極與審美的創新——關于現當代文學小說教學的方法探討[J];社科縱橫;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