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鳳
【摘要】在初中的政治課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是當今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能夠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它最大的亮點在于,能夠使看似“索然無味”的政治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使初中階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指導和實踐價值。本文對初中政治課中的探究式教學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討,并結合實例實踐來探討如何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政治 問題探究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70-02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改變學生學習態度為出發點的創新教學方式,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的學習態度為主動學習,從而在師生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開展探究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樹立積極探索的科學學習觀。
一、問題探究式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
問題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激發點的教學方式,它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為基礎而開展的,探究式教學營造的是一種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個人、小組或者集體等豐富的學習模式,來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問題探究式教學的特征含三點:
1.主動參與性,這是探究式教學開展的首要任務,新課改著重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性的培養,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以生為本”的新型教學,問題探究式教學首先實現的便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而這種培養始于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的營造,并通過師生或生生互動參與得以實現,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暢想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學習上的主動性思維培養。
2.師生互惠性,探究式教學在思想政治課的運用,是“教學相長”中最有價值的實踐之一,也就是說,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有利于學生探索思維發展的,也同樣能夠進一步完善與升華教師的教學,比如,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新問題的提出或者對未知問題的預測,都有助于教師教學過程或細節上的修繕,最終,在師生互助的,共享信息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實現師生共同進步。
3.鮮明的目的性,有效的教學模式都要實現知識的內化效果,對學生來說,知識的內化并不是簡單的機械累計,它應該是一個融會貫通的知識系統,因此對知識的篩選,認知和推斷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而探究式教學正是讓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開始知識探索和吸納的過程,在調用新舊知識的實踐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得以開拓,創新意識逐步形成并成為習慣。
二、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以“問”激“趣”開展探究式教學
問題探究式教學重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以“問”開始新的知識點講述,問題的設置要講究技巧,不要偏離學生的認知范疇,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切合課本知識點的基礎上體現問題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發散性思維,這同樣是問題探究式教學的精髓所在。
比如高中學習“量變與質變”一節時,可以先準備一段“冰-水-水蒸氣”演示的視頻畫面,在微距鏡頭的展示下,學生看到了同種物質不同的狀態,有了預期的學習情緒準備后,可以開始正題,向學生發問“關于量變和質變,通過視頻展示,同學們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積極性明顯提高,接著問“大家覺得量變和質變有什么關系呢?”隨著問題的深入,或者實驗的介入,逐漸揭開量變到質變神秘的面紗,就像是一次探險的旅程,學生和老師都會收獲相同的喜悅。
(二)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開展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模式要讓學習成為學生樂于并主動去實現探索的行為,而不再是“填鴨式”教學模式下的被動驅使學習。如在初中的政治學教學中,老師積極創造學生樂于參與、探索的學習氛圍,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達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情感,落實行為、學以致有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八上“老師伴我成長”這一課時,我在上學期教師節前夕,結合學校政教處的工作安排,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了一次以“感恩的心,感謝有您!”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學生以課本內容為基礎,以愛師尊師為主線,主動收集本年段愛崗敬業的好教師的事跡,并借助于多媒體的展示,用自導自演的方式,通過“靜默省心、看一段視頻、講一個故事、談自己心得、誦一段經典、唱一首歌曲、向德掬躬、送一份吉祥”等環節,聲情并茂,直觀生動,趣味盎然的演出。最終使“道德講堂活動”達到了更加真實感人,更具有正能量價值的效果。
(三)模式常改常新實現探究式教學多樣化
探究式教學發展至今,已成為新課改下最具有實效價值的教學方式之一,但在形式上卻走進了一條較窄的胡同,比如大多數的探究式教學形式都離不開小組討論、社會調查或者學生答疑等,不可否認這幾種形式就像是探究式教學的“根據地”一樣,是較傳統和安全的,但回歸到探究式教學的開展步驟上,歸納為:提出問題-開展活動-進行調查-調查資料搜集整理-分析論證資料-交流合作-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探究式教學形式遵循這幾個步驟,便可以在此基礎上常改常新,從中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多元化、學習的多樣化等效果。
比如在學習八上《多元文化地球村》時,事先可以指導學生上網搜集以“踏上世界文化之旅”為主題的相關資料,從資料中了解不同民族與國家的不同文化傳統與習俗,上課時讓學生自己上臺敘說與大家分享,從而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同時在課堂上,可以根據不同課節知識點,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如“法律法治”主題可以組織“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等,實現新知識的講授與創新;如“環境環保”主題,就讓學生在課前開展“周邊生活環境調查”、在課堂中設計“為家鄉的明天獻計獻策”等活動;而在“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可以讓學生查找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并整理,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從而感受生命的獨特與脆弱。
總之多樣化的探究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的能力。使政治思想課的知識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四)問題探究式教學要做到因“材”施教
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教學要“因材施教”,在源遠流長的時代變遷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歷代教育長河中永恒不變的精神指引。
在初中政治思想教學中,尤其要注重在開展探究式教學中的層次性,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有效性的分層,分層的依據標準可以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學習能力或者不一樣的愛好等等。
比如在講授“內因與外因”一課時,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xx同學,為大家講一下古諺語‘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中外因和內因指的什么?”;而對于知識面較廣的學生則可以這樣提問“xx同學,孟母三遷的歷史典故大家都很熟悉,請結合本節所學知識,表達一下自己的見解”。
因材施教的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能夠更深入的體現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并使之實效價值形成最大化,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率,而且,從學生心理角度來說,因材施教的探究教學就像是“溫暖的春風”,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同樣感受到了,老師帶來的如沐春風般的關愛與自信。
三、開展問題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收放有度
問題探究式教學在開展過程中,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為人師者的引領作用卻絲毫不能淡化,而是以看似更含蓄和隱藏的方式在暗中指引,就像武打小說中的武功“無影拳”一樣,出招無形,卻有著絕對性的作用,又如,教師是放風箏的人,學生是風箏,風箏飛再高,方向和距離卻掌控在“人”的手中,這兩個比喻都恰如其分的體現了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簡舉一例,在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一課時,我對于問題的設計就很講究針對性,不能面太廣,使學生“無法開口”,比如,當我在講到中國文化代表性的人物時,若只是提問“孔子是什么人?”,很多學生都會回答“中國人”,這明顯不是我教學的目的所在,而若換個問法“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大家說一說孔子著名的教育思想與主要成就有哪些?”這樣有針對性的提問,才會起到指引學生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發散性思維的目的。既達到了教學的深度,又達到了教學的廣度。
(二)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應注意“度”
在開展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亦要格外注意適時觀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強調學生主動性的同時,要做到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放權”,并且,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正是意氣風發思維活躍的少年時代,在教學過程中,不乏行為舉止調皮,故意刁難老師的男生,特別像政治思想課這樣容易使學生精神渙散的課程,再加上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活躍的“度”沒把握好,會使課堂變成如菜市場般,熙熙攘攘,缺乏統一性和團隊合作性。
因此教師要注意,當問題拋出后,要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或是實踐進程,有針對性的讓其表達看法,在一些模擬實踐活動中,最好分組并委任組長,對各自小組組員的想法匯總整理,統一表達,因為只有在有序規則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實現整體學生個體上主動性的有效參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見,初中政治思想課中,有效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是有利于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完善和發展的,然,每一種教學方式都要運用得當,巧妙設計,不停探索,才能夠跟得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這一點才是教育與社會接軌的切入點所在,也正是以上所述真正要完成的目的,任何教育教學都不能使學生成為“象牙塔”里的人,新課改的教育體制正是要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無障礙的銜接,從這一點上說,這正是初中政治思想課的開設真正目的所在,因此作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橋梁手段,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對于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易志超.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文理導航.2014年04期
[2]丁昌和.淺議初中政治創新課堂中的探究式教學[J].才智.2012年16期
[3]何菊芳.中學政治探究式教學誤區及解決策略分析[J].新課程學習.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