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毅婷
摘 要:“問題學生”幾乎是任何一所高校都存在的一類特殊群體,因此,如何做好“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理應是每個高校都必須去面對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就“問題學生”如何進行心理上的疏通和思想上的轉變進行一些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問題學生;轉變;學生管理
“問題學生”是每個學校都普遍存在的一組特殊群體,人員數額比例雖不大,但對整個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影響是極其惡劣的,“問題學生”的存在對于每個高校而言都是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如何去探究這類學生的成因,從心理上疏通、思想上轉變,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擔任班主任期間的一些經驗探討一下如何引導和轉變“問題學生”。
1 “問題學生”存在的現狀
“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這類學生大多存在一類通病:即在思想上缺乏理想,整體比較頹廢;在行為上沒有實現自己理想的方法,缺乏行動決策力;心理上沒有實現自己理想的毅力,惰性使然。為此,班主任作為學生和學校兩者溝通的橋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如何轉化“問題學生”,首先就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由管理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切實做到教育觀念上的人本化。其次,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普及民主理念,給學生充分的自我管理機會。最后,在學生管理上要體現人性化,構建師生間的和諧關系。
2 針對“問題學生”的解決對策
2.1 真誠:打開學生心扉的“密鑰”
人與人關系最寶貴的是真誠,唯有真誠,才能真的做到心與心的交流,學生工作亦是如此。當代的大學生,大多叛逆,很多時候都并不按常理來出牌,但作為班主任,必須具備真誠的心對待自己的學生。與學生間的信任關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真誠去建立,不經歷風雨又怎么見彩虹?在遇到學生逃課、酗酒、鬧事并把自己送進了醫院時,作為第一年擔任新生班主任的我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雖無經驗,但始終秉持真誠之心,交流中以“真我”出現,沒有防御式偽裝,不把自己藏在老師角色后面,不帶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實可信地置身于與學生的關系之中,為其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氛圍,能讓其知道可以袒露自己的軟弱、失敗、過錯、隱私等而無需顧忌,使其切實感到自己被接納被信任被愛護。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學生由原來的漠然、敬畏到現在主動地溝通、交流。可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你用真誠去對待,終能感受到,當然最后結果也是完滿的,問題學生改變了現狀,并愿意好好完成學業。
2.2 理解:實現和諧共處的“基石”
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如果人們不會互相理解,那么他們怎么能學會默默地互相尊重呢?”其實面對學生同樣如此。當代的大學生相比以往思想和心智都要早熟,看待、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有些不同,講究平等、尊重、理解。要真正了解這一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作為班主任不能倚老賣老、居高臨下對待學生。因為他們已經不用我們教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只需引導和溝通。因此態度是決定因素,只有他們感覺你和他平等且親近時,才愿意與你溝通和交流,從而才能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知道他們真正的思想。當班上出現有學生萌生休學念頭時,家長的連環call著實讓人心急如焚,學生的不告而別更是讓人措手不及。面對嚴峻形勢,疾言厲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首先耐心聽取了他的想法,問清了緣由,然后再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理解和尊重他們,并找出其考慮不周之處。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在我和同事的耐心開導下,學生終于打消了休學念頭。所以作為班主任,不能主觀地用自己的思維邏輯去強迫學生,而應該試著去理解他們,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他們。疾言厲色不如理解萬歲,唯有如此,學生才真的愿意卸下防備來與你誠心交流。
2.3 關愛:增進彼此情誼的“催化劑”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甚至很多學生在來讀大學前都不曾離開過家,初來乍到不免孤獨感和空落感膨脹。班主任就要做好這個引路人的角色,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注,讓他們明白自己來到這個地方不是孤立無援的。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須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與學生平等對話,建立朋友般的師生關系,做到師生之間的相互悅納。比如經常走訪學生寢室、參加學生們的互動活動等等,都是很好的與學生溝通、拉近距離的途徑。此外,實行雙向管制也是更好得關愛學生的一種方式,及時得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聯系,既避免了學生家長的擔憂心理,也能更好得共同關愛學生。在接觸逃課、酗酒、鬧事并把自己送進了醫院的問題學生的過程中,發現家庭原因對其有很大影響,更加需要關愛。為此,我與其他老師在醫院通宵陪護,并組織班級同學看望,讓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可見,關愛學生不能僅停留于表面,只有真正把學生放心里,才能真的扮演好班主任這個班級大家長的角色,同時也能在參與過程中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可謂一舉多得,受益匪淺。
2.4 責任:激勵自身前行的“動力”
有責任心,才能激勵人前進;有責任心,才能促使人不斷自省。作為一名高校新生班的班主任,責任尤為重大。個人認為,一個班級最關鍵是第一年,如果第一年走好了,就可穩步前行;若是第一年散了,亡羊補牢也可能是徒勞。曾經一則微博上寫道,“教書是一場暗戀:你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教書是一場苦戀:費心愛的那一群人,總會離你而去。教書是一場單戀: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雖說這是一則笑話,卻道出了一個理念,教師的責任心。面對班上存在問題的學生,我們不能選擇逃避、棄之、放任和漠視,而應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引導、去感化,因為這是責任。
3 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學生”應該要得到高校群體和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針對“問題學生”的分析必須是全方位的。只有帶著責任心去真誠對待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才能真的讓“問題學生”丟掉問題。
參考文獻
[1]萬麗.“問題學生”的多學科審視與教育策略研究[J].實踐與探索,2012,(29):226
[2]白海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及專業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