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獻兵
摘 要:數學概念是反映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數學思維的細胞。各種數學方法,解決各種數學問題,都必須運用數學概念。可以說,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基石,是基礎之基礎。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前提。因此,講清概念,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概念,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課;教學;有效性
教師數學概念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作圖能力、靈活解答問題能力以及探索求異能力等等無一不是以清晰、確定的概念為基礎的。這些能力的高低與相應概念明確、理解的深度、廣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踐證明,加強概念教學是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那么在當前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背景下,應該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高年級概念課的教學呢?
1 創設有效生活情境,引入概念
情境創設是一節課的眼睛,是可以顧盼生輝的。而數學概念是抽象枯燥的,因此教學中一定要把概念放在一個豐富的,典型的,自然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這樣才能站在學生的心理需求上。在每節數學課中,都應極力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概念。如講軸對稱圖形時,在本課開始充分利用學生愛玩、好勝的心理特征,以游戲的形式直接導課:“你們愿意和老師比賽折紙飛機嗎?”從而調動全班的積極性。接著用自己折的左右翼不對稱的飛機和學生折的飛機比賽,讓學生大膽猜測誰的飛機會飛得又高又穩,為什么?這時學生憑著生活經驗脫口而出:“老師一定會輸,因為老師折的飛機左右翼不對稱。” 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并引出了“對稱”的概念。這樣的情境非常具有親切感,讓學生很快就融入了游戲情境中,自覺主動地去認識事物。
2 大量感知,深入理解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積累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學中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原則。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這種過渡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豐富的感性材料,從各種類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數學概念。數學概念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的。如:五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在學生認識了百分數以后,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和作用。然后通過大量的資料,如“姚明加盟NBA聯賽的第一年,投籃命中率為49.8%;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14%;期中考試六一班合格率99.6%,優秀率72.2%;洋快餐的營業額是中式快餐營業額的220%”等,通過這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深入理解百分數的現實意義。
在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百分數的意義,水到渠成。
3 在質疑問難中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的有些重要特征,如果僅靠教師的強調或表面的揭示,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而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質疑,在解決問題中深化理解反而會使概念更加完善。“思緣于疑”,人的思維活動都是從疑問開始的,沒有疑問就沒有思考。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可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四年級下冊“商不變的規律”教學片斷。
1、觀察發現:學生在通過對一組算式的觀察對比后發現被除數與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結果不變。
2、引導學生歸納: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概括一下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匯報小結后出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商不變。
3、質疑: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0,商還不變嗎?
4、引導學生再次歸納: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商不變。
5、試一試,驗證規律。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嗎?
生舉例驗證商不變規律。
4 將概念逐步構建成網絡,使其系統化
學生總是從具體的孤立的概念開始學起,即使在教學時注意了概念之間的某些聯系,也往往是為了學習的新概念的需要。因此,在小學生的頭腦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聯系的。我們在教學時就一定要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放在一起,尋找概念之間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組成概念系統,使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這種系統化了的認知結構,不僅有利于鞏固對概念的理解,也促進了知識的遷移,發展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如:六年級上冊:比的認識。在教學比的認識之后,讓學生通過比、分數、與除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行梳理,溝通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今后教學分數應用題時算法的多樣化奠定了基礎。將比、分數、除法進行對比,遵循知識的內在聯系,幫助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更是一個把知識網絡構建完整的過程。在學習具體的孤立的概念時,不會很深刻地認識到這些概念的本質,只有從整個知識體系中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它們,知道它們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概念教學中要重視情感體驗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在概念課的教學中我們也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概念時,可以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在大量的操作活動中探究知識時,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師生互動交流時,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在把概念應用到生活中時,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如:五年級上冊“分數的意義”,在課快結束時,師提出了想了解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情緒的問題。讓學生運用百分數描述自己的情緒,愉快占幾分之幾?緊張占幾分之幾?遺憾占幾分之幾?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之,數學概念是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所有的數學知識無一不是建立在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的。計算、幾何初步知識、代數初步知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以數學概念的掌握為前提和保證的,只有有效開展概念教學,才能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各種數學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