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和突出,不斷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擴張趨勢,進行生態價值觀變革,建設生態文明,緊握生態文化的脈搏,實現經濟文化和諧可持續發展,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文化;互動關系
人類的出現,人們對地球改造加劇,自然界從一個純粹的依照自身規律演化的自然系統演變成了由人類意識支配的人化的自然系統。馬克思否認人與自然關系單純的物質性,指出,實踐活動是人和自然關系的基礎,而生產關系作為二者的中介和橋梁而存在。他說:“人們的生產活動在自然界中進行,必定對自然界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是互相的。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相互交換活動,在錯綜復雜的社會聯系中,影響自然界,影響人類本身。”①人類對自然改造的同時,無法避免的對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帶來破壞,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解決生態問題迫在眉睫。但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僅需要技術及法律保障,尤其是價值觀念的轉換更新。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文化的構建聯系緊密,本文試圖在理論上闡述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關系,力圖在價值層面尋求一種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1 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內涵
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是既彼此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分開。當前,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關注角度出發,對于生態文明的內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哲學角度來講,生態文明,他們認為是社會實踐過程中“處理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和“這種關系下所取得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②。有的學者則從系統論角度,闡明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經濟、社會與生物圈協同進化”③。生態文明是從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出發,深刻反思傳統發展模式,倡導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相互平衡,人、自然和社會三者共存共榮的一種文化倫理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斷探索而得到的全部精神和物質產品的總和。
余謀昌認為,“生態文化是繼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學文化以后新的文化形態。”他對生態文化進行了狹義上和廣義上的定義。狹義上“自然價值論引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④,是精神層面的界定;廣義上“人類新的生存方式”④是物質層面的界定。在我看來,生態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表現了人和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屬于歷史范疇。生態文化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強調協調優化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突出以人的精神素養作為生態平衡的調節劑,以精神狀態調適生態平衡。生態文化作為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和諧思想在生態方面的靈感碰撞,是健康、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文化的感應。生態文化是學習現代各種精華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達所呈現的一種文化狀態。
2 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的關系
2.1 兩者的差異性
首先是區域性差異,包含縱向差異和橫向差異。不同時期,國家和民族發展程度不同,生態文明表現形式不同,即縱向差異。而性質上、表現程度上的不同為橫向差異。其次是邏輯上差異,生態文化在生態文明之前出現,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沉淀的成果。從范圍上講,文明是文化的一個子集,文化比文明范圍更為廣泛。生態文明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祈愿,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與領域。生態文化即人與自然和諧型文化,是由人主宰自然型文化經由漫長的時間過渡而來。
2.2 兩者的互動關系
1.生態文明為生態文化建設引導方向
文明表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文明是文化的積淀,是文化的精華。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和基礎,為文明供應土壤和肥料。生態文化建設終究要步入生態文明建設的軌道上來。經濟上,生態文明強調有序發展,提倡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政治上,強調民主參與,社會和諧。文化上,鼓勵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揚和傳播優質文化。生態上,主張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為生態文化的建設提供了一種思路,生態文化的發展以生態文明為目標不斷努力。生態文化應建立一種基于其概念的核心價值觀,克服傳統人文思想文化觀念的反生態性,在人類的基本需求和理性消費滿足的條件下,充分考慮生態發展的需要。生態文化,要求我們尋找綠色高效生產的生態發展模式,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惠互利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為人類提供了大量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系統失衡的惡果。科學技術的變革、法律制度的規范約束、價值觀念的轉換更新是通常我們面對生態危機所提出的三個主要解決手段。解決生態危機,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及道德觀念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發展離不開社會文化的支撐,培育和弘揚什么樣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在現實中是一種具體非靜態的關系,其中心點是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生態文化作為一種新潮的文化,拋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和人主宰自然的思維模式,改變人與自然關系的對峙,確立人與自然新型發展模式,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內涵寓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生態文明將生態文化作為發展的理論基礎,是生態文化建設的核心和精華,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生態文化建設趨勢的最終指向。
3.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源泉動力
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依據,二者密不可分,相互統一。生態文化摒棄傳統文化中“反自然”的特征,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認為自然是遵循自我發展進化之道的統一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人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共存共榮,每個物種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協調,不可分割。倡導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價值,尊重人本身,統籌人與自然價值利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生態文化要創新文化價值觀,不斷解放思想,逐步建成以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正義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化價值體系。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通過生態意識、生態價值取向等調節、供給生態文明,借助自然環境創造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
4.生態文化是推進綠色生態發展的必要條件
生態文化旨在增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共同發展;大力提倡綠色科技技術產業,培養綠色節能的生活習慣。生態文化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建設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形成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道德規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三者相結合的產物。生態文化的建設可以推動這個理念在生產方式質的飛躍,同時被投入到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來,為建成一個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家而努力。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 頁.
②張云飛:《國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一張云飛教授訪談》,《國外理論動態》,2007年第12期.
③劉湘溶:《生態文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余謀昌:《生態文化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日報,2012-11-09.
作者簡介
鄭玉(1992-),山東濟南,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