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梅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層次;情境;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58—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必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擺正導與學的關系,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達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選擇數學問題,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是構成學習動機的重要成份,無疑地,數學課堂教學應積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需要和興趣。例如,在講對數函數及其性質時,先讓學生回憶對數式與指數式的轉化,再通過列表、描點、連線得到圖像。接著,分組討論對數函數的性質,每組得出結論后,由一名代表發言,說出他們的結論。最后,師生共同商討得出統一結論,并利用多媒體演示,肯定學生的結論,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加其學習興趣。
二、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層次,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把各部分教學內容進行恰當地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重要因素。首先,設計課堂教學層次時,必須重視認知過程的完整性,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協調發展。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理解概念后,應安排學生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并有意識地讓學生產生“撞擊”與“交流”,這樣學生對某一概念的理解,對某一例題的推演,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其次,設計課堂教學層次還必須注意緊扣學習目標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學習目標來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讓學生自己探索、討論。當課堂容量不大時,教師可安排學生分析討論,并進行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實現課堂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恰當運用良好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方法是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巧的一種手段。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有良好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吸收。具體一堂課,到底選用哪種教學方法,必須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考慮。一般地,每節數學課都要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因此,通常采用的都是自學、提問、討論、總結、練習相配合的方法。有些課題要數形結合求解,此時可聯系圖形,用談話式“依形探數”或“用數定形”,以使問題直觀易懂,使學生較好吸收。對于一些綜合題,可結合分析采用點撥法,挖盡條件,點其竅門,減緩坡度,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便于學生吸收。另外,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功夫,創新學習設計,回歸學習本質,狠抓課堂這一環節,注重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相結合,講解時做到深入淺出,語言規范簡潔,練習時做到難易適中,適時啟發反饋,力求使學生在認識與實踐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達到消化吸收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擺正導與學的關系,形成熱烈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