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憶 徐晉波
【關鍵詞】 青少年;挫折教育;心理韌性;現狀;影響因素;個性品
質;家庭環境;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034—01
在當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中,充滿了許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競爭和挑戰,青少年在應對這些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問題時,難免會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然而每個個體面對這種困難情境時,卻有著大相徑庭的處理方式和事件結果,因此,社會、學校和家庭對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的關注應不斷加強。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現狀
挫折是指人們在意志行動的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障礙,使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根據對大部分中學及大學的相關調查,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專門開設關于挫折教育的課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學手段相對單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沒有能夠從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應對問題。
二、心理韌性的概念及影響因素分析
心理韌性是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困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心理韌性是在積極心理學的風潮中提出的,近年來受到許多領域的重視,其重大的意義在于將心理的研究視角從過去專注于消極的、病態的心理問題轉向關注更廣泛的大多數健康人群,挖掘個體的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
外國學者Rutter 的理論認為,心理韌性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其心理機制是利用個體力量與外部環境資源,打破消極的、負性的連鎖反應,使個體有能力面對挫折或逆境。這樣在面臨不利情境時,他們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應對,使得心理韌性的作用得到發揮。
許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韌性的保護性因素,這些保護性因素對于心理韌性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所謂保護性因素是指能減少挫折情境對個體消極、不良的影響,并有助于個體積極發展的因素,主要可分為內部和外部保護性因素。內部保護性因素包括個體的特質、人格、能力、各類自我觀念等;外部保護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會性支持系統。
三、心理韌性對挫折教育的啟示
心理韌性并不著重于如何被動地應對挫折環境和經歷挫折之后的調節問題,而是未雨綢繆地指出,對于挫折的應對,是可以提前做好預防的,它是在平時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就開始鍛煉和累積的。
1.個性品質的培養。心理韌性的重要保護性因素之一就是個體的個性品質,如積極的氣質、自我控制能力、合理的自我評價、較強的自我效能感、正確的觀念等。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給予可操作性的意見,從細微處調整學生的成長觀念,塑造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2.家庭環境的重視。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也是青少年成長生活的重要環境。根據相關研究,和諧的父母關系、支持感的家庭氛圍、良好民主的家庭教養方式、和諧的親子關系、較好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社會狀況等,都會為青少年帶來堅韌、信任等良好品質。
3.社會支持的加強。社會支持系統是指個體的親戚朋友、學校、社會團體、國家的物質和情感支持等。尤其是對于那些家庭支持缺失的青少年,社會支持系統的存在顯得更加重要,而青少年更多的生活環境則在學校,所以,學校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為青少年提供社會支持,如團體心理輔導和建立積極的社團群體等。
綜上所述,心理韌性可以作為青少年挫折教育的一個核心點之一,要利用心理韌性的三大保護性因素促進心理韌性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困境應對能力,幫助青少年懂得生命的珍貴并獲得良好發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