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
【關鍵詞】 班主任;學生;師愛;尊重;信任;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5.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045—01
師愛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教育成功的秘訣。可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一切;沒有愛,教師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德育在學校工作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是著力推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新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而師愛是德育的核心。如何揮灑師愛,探索出一條切合學校實際又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之路,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用無私的愛,關心和幫助學生
孩子幼小的心靈在極其敏銳地觸摸著老師內心的情感,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我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在一步步地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引導著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愛是教育的起點,是教育的手段與方法,是教育的技巧與策略,愛更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它能創造新的人。被教師關愛是每個學生的需要。關愛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習情況、生活狀況,也要關愛學生的情緒、愿望和需要等,并在學生需要時,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和諧的班級就是一個師生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溫暖的大集體,只要有了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關心,班級就會充滿溫馨,充滿愛。一個學生遇到了困難,總有多個學生來幫助。這足以說明愛的教育已經在班里開花結果了。
二、用博大的愛,尊重和信任學生
“教育就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學生不僅是愛心教育的一個體現,也是后進生轉化的基礎,尊重和信任是實現后進生轉化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后進生轉化的動力。在班級工作中,只有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贏得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易于接受教育。對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偏愛優生已成為一種傾向,說起來優生來,他們是津津樂道,如數家珍。而對待學困生,他們的態度則截然相反,不是抱怨這、抱怨那,就是不問不管。面對這些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學困生真是無可救藥了嗎,但答案是否定的。不應只對少數優等生關注,應該平等對待那些后進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財富”的源泉。教師在對待“學困生”問題上要以全部心血傾注在他們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細致地進行轉化教育工作。我們知道,培優助困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對“學困生”不僅不嫌棄、不歧視,而且要多加愛護,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愛是一種純潔的感情,它不是說教,不是靠強制,更不是利誘培養起來的。因此,要轉化學困生,只要你像愛優生一樣去愛學困生就行了。
三、用真誠的愛,了解和鼓勵學生
對學生思想上要積極誘導,學習上要耐心幫助,生活上要關懷體貼。筆者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親切交談,多方面了解每一位同學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因為筆者親身經歷了困苦的生活,所以特別關心家庭困難的學生,尤其愛護特困家庭的優良學生,從多方面注意給予他們以溫暖的關懷。對于班級的留守兒童,我經常想到的是一位全國優秀班主任所說的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 這種換位思考的情感體驗使我對學生少了苛求,多了寬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責,多了尊重,并努力創設著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使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我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愛學生,學生才會愛我;愛學生,學生才能服我;師生之間有了濃濃的情感,教育才能順利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師生們都獻出一點愛,教育就會變得更加精彩。在每次與學生生的交流中要珍視他們思想上的點滴進步,不斷地鼓勵和引導并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信任和關心,這樣他們就能樹立起“我能行”的觀念,實現身心如一的自覺自愿的轉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在精神上一致,達到雙方都感到志同道合的那種程度。”
教育的本質是愛,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關愛的話語,會讓學生感動不已。教師只有懂得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有巨大的熱情去愛事業,進而在教育上取得成功。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