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生活;引領;貼近學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089—01
語文教學進入新一輪課改后,教學由關注語文知識獲取、語文技能培養,演化為注重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的統一。這意味著語文教學要充分看到學生活生生的生命,體察其思想與感受;重視其學習、成長的過程,凸顯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對一堂課的喜與厭,對一門課的愛與惡,對一名執教者的企盼與拒絕,絕大原因來源于教師自身。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使課堂和諧而有效呢?
一、教學要聯系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要在一種多方面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生活是言語生成和發展的源泉,是人的精神賴以孕育和生長的土壤。因此,語文教學要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首先,要懂得生活、懂得學生,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走進課堂。如,在上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特殊的考試》這一課時,因為一些原因課前并沒要求學生預習,所以上課后筆者告訴學生:“平時咱們上課前都要進行預習,打的是有準備的仗,今天我們要聯系生活,打一場考驗臨時應變能力的仗,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把握打好?”學生立刻興趣盎然,大聲回應:“有把握。”這樣一來,學生們立即坐端正,不論是創設情景表演,還是分角色朗讀,學生們都能踴躍參與,情緒高漲,課堂充滿了活力。
二、教師要引領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程主張還學生“學習的主人”的角色,讓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實踐、認真思考和勇于創新。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就應注重一個“引”字。平時教師要親自引領學生投入到有感情的朗讀中,多鼓勵、多示范,當學生能夠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時,他便會覺得很有成就感,這時教師再加以鼓勵,學生會更主動地多練習。如,在教學《第三個小板凳》這篇課文時,課前讓學生查找、閱讀愛因斯坦的相關資料和故事。由于課前有了這些積淀,學生對愛因斯坦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讀課文時不但能讀出語氣,并且能體會到愛因斯坦堅持不懈的品質。
三、教法要貼近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教學設計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在新課程教學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克服教材的局限,在課前對教學內容、學生思維水平、學生經驗及思維習慣、教學資源等進行充分了解,對教學進行具體充分的設計與構想,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特色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思考、體驗、感悟和實踐,把文本和課程內容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如,在教學《天鵝、大蝦和梭魚》這篇課文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用圖解的方式畫出三種動物使力拉車的樣子,然后自己作為大車讓幾個學生扮演這三種動物來拉“車”。各自使力拉車和齊心協力拉車兩種方式的表演,使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學生一方面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受到團結就是力量的集體主義教育。這節課不僅體現了課堂的“活”,更使師生走進文本,感受到教與學的真正樂趣,一節課下來,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把這篇課文背下來。
四、評價要中肯有度,挖掘學生學習的動力
恰當、真誠的評價猶如雨后彩虹,能夠照亮學生心扉;猶如久旱甘霖,能夠滋潤學生心田;猶如行進中的燈塔,能夠指明前進的方向。作為教師,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贊賞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會是滋養學生的“美味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教師就應卸下冰冷的面孔、丟棄單調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一些恰到好處的點撥、啟發和評價,對學生經過思考還解決不了的問題,不應直接告訴其結論,而要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進行探索。
新課程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教師平時應注重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多和學生接觸、溝通和交流,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領學生學好語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