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關鍵詞】 新課改;初中英語;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110—01
初中英語新教材實施以來,不再是單純地以語法項目為主要脈絡來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而是更考慮語言的功能。從教學方法上,徹底改變了過去一言堂、滿堂灌的格局,以生動活潑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演、唱”,寓教于樂。其目的是培養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能力。但我們不能忽視語法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語法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是語言得以成為語言的根本條件之一。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爭議的不是要不要教語法,而是要研究語法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認識語法教學和改進語法教學。本人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語法教學方法。
一、設置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語言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學生學習的知識需要在知識的使用中體現出來。學生的學習,必須要處于與學習內容相近或相關的情境中。豐富的教學情境會使語法教學處于一種靈活自由、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之中,促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盡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講到一般將來時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講語法,學生會覺得枯燥無趣,教學效果肯定不好。于是筆者創設這樣一個課堂情境,讓學生聯想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中學生愛好幻想,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會積極投入到對將來的想象之中,加入到對一般將來時的理解過程中。
二、加強語法與語篇的聯系
語言的最大構成單位不是傳統語法所說的句子,而是語篇。語法教學內容與語篇的教學相結合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法運用能力,又有利于發展其言語交際能力。因此,結合語篇和語境進行語法教學應該是語法教學設計的最佳選擇。例如:“How old are you?”以前分析這一語法現象時,只是從語言的形式來分析,是屬于什么句式?是怎樣構成的?而忽視了語言最重要的東西: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即語言的內容。在新教材中,語法成了人們學會描述人、事物的具體方法。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什么場合、什么人講這句話,如何講這句話,以及講這句話的人的態度是什么。
三、加強語法和會話的聯系
語法教學之所以乏味,關鍵是缺乏能引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交流的方法,而會話最能滿足這種交流的需要。下面以牛津英語7A Unit 4中的“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為例,可這樣進行語法教學。第一步,教師可畫出三支長短不一的白色、紅色和藍色的鉛筆,問學生: Which pencil is long? 學生回答:The white pencil is long.老師繼續問:Which pencil is longer? 學生接著回答:The red pencil is longer.老師再問: Which pencil is the longest? 學生回答: The blue pencil is the longest.第二步,教師在黑板上列出long—longer—longest,讓學生表達出更多的類似結構:My mother is old. My father is older than my mother. My grandfather is the oldest in my family. 第三步,點破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基本結構以及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最高級的變化規則。第四步,根據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用該句型結構造句,編制對話,使學生熟練掌握它們的用法。
四、集體糾錯,防止錯誤固化
一般情況下,由于思維習慣的原因,發現別人的錯誤很容易,但是發現自己的錯誤卻很難。所以,筆者會把學生的作文分發給不同的學生相互批改,讓他們在相互批改的過程中發現錯誤,共同糾正。這樣,學生在修改別人文章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習鞏固了語法知識,體會和領悟到了語法的運用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自己先通覽所有作文,找出具有代表性問題的幾篇文章,通過多媒體將原文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再帶領學生逐句閱讀文章,共同找出文章中存在的語法錯誤,與學生共同改正。學生參與到糾錯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語法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有效地防止了錯誤固化現象。
五、讓教學回歸生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中的經歷是語法教學的源頭活水。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的內容大多數來自書本上的材料,這些材料因為范圍小、更新慢,很難表現出真實的生活化場景,使語法和生活的紐帶被切斷,造成學生在語法運用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因此,語法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設計的制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使語法教學不再成為孤立的語法知識講授,而是注重學生利用語法知識來解決問題,最終回歸學生的生活。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