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榮

【關鍵詞】 體育教學;德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0—0117—01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課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德育,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下面筆者就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談幾點認識和想法。
一、體態暗示法
運用體態潛移默化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在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過程中,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學生心悅誠服。例如,在教學中,教師發現有學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時,就可漫步到該生跟前,遞個眼神,擺擺手,以示提醒或制止,這要比中止教學、當眾直呼其名批評教育效果更好。再如,在隊列、隊形教學中,教師統一指揮,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教育他們在練習中要刻苦認真,遵守紀律,使他們養成動作迅速、準確、協調一致的作風,培養其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其他項目中也可以通過體態潛移默化實例,讓學生意識到紀律性、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性。
二、實踐體驗法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體育項目本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如學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實踐中磨練意志品質,在藝術體操的練習中得到美的享受,這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教師應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德育,使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中陶冶情操,磨煉意志,體會人生的價值,培養其愛國主義的思想品質。例如,在做“1分鐘仰臥起坐”時,教師可告訴學生:當你做到35次時,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堅持做下去,否則你的成績永遠只能停滯而不能進步,讓學生在練習中養成吃苦耐勞的心理品質。還有在中長跑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清楚、明白地闡述“極點”這一生理現象,在他們練習出現“極點”現象時,鼓勵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和意志去戰勝“極點”現象,逐步培養他們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
三、情感感染法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一句由衷的贊美,便可使喪失信心的學生重新鼓起勇氣,可使表現不錯的孩子更加積極上進。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此外,教師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運用新穎獨特的教法,進行科學合理地分組,會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友愛互助的人際環境,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例如,在武術課教學中,用提問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一些武打影片及武打小說中的問題,由學生回答,使他們對“習武以德為先”有進一步的認識,能夠培養他們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寬以待人等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勵競爭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采用激勵競爭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一般運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范等手段,激勵先進生,鞭策后進生,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師運用激勵競爭法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暫時的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讓學生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能經得起失敗的考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因為任何競爭都是有條件的,都必須在規則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懲罰,從而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在競爭中品嘗勝利的歡樂、失敗的痛苦、進步的喜悅、拼搏的樂趣,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如,在接力跑教學中,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規定最后一組到達終點的學生需做俯臥撐、蛙跳等,讓這些學生認識到勝利和失敗帶來的兩種不同結果。
總之,中小學體育教學應從“育人”的目標出發,通過不斷地深化和滲透,寓德育于體育中,才會使中小學生認識“健康第一”、“生命在于運動”的真諦。從而提高學生身體及心理的素質,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定的基礎。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