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丹
摘 要:建設部關于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辦法”和“標準”的修訂,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建設從園林到生態,城建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此背景下,筆者分析了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概念與內涵,以遼寧省大連、沈陽等典型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為例,介紹了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典型的特色與經驗,列舉了其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的對策建議,以引發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領域的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概念;實施
2012年1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修訂了原有國家園林城市建設的相關文件,提出了建設生態園林的建設目標和評審、考核辦法。建設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辦法”和“標準”的修訂,代表了我國的城市建設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建設目標與重點由“園林”到“生態”。
1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內涵
城市,是人類社會的創造物。在城市的建造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當前時代,尋找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點,打造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園林,其功能表現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升為重點建設內容和法制管理階段,體現了人、生態環境構建高度和諧統一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實施建議
與“國家園林城市”相比,“生態園林城市”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系統性、工程帶動及因地制宜五大原則。以遼寧省大連、沈陽等典型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為例,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方面有一些典型的特色與經驗,值得引發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領域的思考和借鑒。
2.1 政府重視,形成合力
領導重視,形成共識,這是進行城市生態建設的起始點。各級政府應該將城市生態園林建設列入城市建設發展總體規劃和政府工作計劃當中,建立好相應的組織機構、構建主管領導重點抓、承建單位領導親自抓的管理方式,明確建設目標與責任劃分,完善相應的制度管理機制,發動社會各界的力量,政府重視,形成合力。例如遼寧省大連,大連市于2008年啟動了生態市建設,以藍天、碧水、綠地、青山工程建設為載體,發動了社會各界的力量,市委市政府倡導的“黨政機關干部星期六義務奉獻日”活動,使數十萬黨員和機關干部加入到城市綠化活動中來。退休老工人、街道老大媽及紅領巾護綠隊伍相繼成立,義務護綠大軍迅速發展到10萬人,并成為廣大市民公共行為的準則。
2.2 尊重自然、彰顯特色
現在,很多城市建設在園林綠化方面沒有結合當地的自然植被,不是在“發揚傳統”的口號下抄襲蘇州或皇家園林,就是在“現代化”的口號下復制意大利羅可可梯壇園或法國平面幾何式園林,因此應呼吁各市在城建過程中:尊重自然、彰顯特色。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不是破壞原有自然的過程,其實質上是人與自然的更和諧統一的過程。例如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市在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作中,依靠自然植被資源打造8條特色花街,并將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與城市水資源結構相結合,構建了“三環、三帶、四楔、南北綠廊”的綠化格局。居民區園林建設樹種選用喬木5年生以上、灌木3年生以上,適合北方生長,長勢健壯,枝葉茂密。在綠化工作中十分注重居民參與,綠化種植品種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的前提下進行選擇,主要以居民喜歡的不擋光的灌木為主。種植地點根據居民的生活需求,在日常活動的廣場,休閑椅等周圍種植一些有遮陰作用的喬木,方便居民活動。
2.3 規劃優先,多元投資
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需要有宏觀的建設規劃。其中,最難的問題是建設資金。當前,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有限,必然會導致整個城市生態園林建設進程緩慢。因此,要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拉動資金投入,包括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資金的盤活,能夠促進城市生態園林建設,反過來也能依靠良好的生態園林環境帶來更多的游客與商人。生態建設需要規劃和資金,這是各個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新動力。
例如:遼寧省鞍山市繼成功躋身“國家森林城市”后,鞍山市再次向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進發。全市以“讓園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綠色”為主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綠色生態環境建設管理整體水平,全力打造“千山腳下園林城、萬水河畔新鞍山”。2013年,遼寧省鞍山市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鞍山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的共同努力下,從宏觀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園林建設的高度,通過詳盡的調查和大量的研究論證,啟動《鞍山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規劃(2013——2030)》規劃,為全力推動鞍山市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深化鞍山市新一輪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描繪出了宏偉的藍圖。
再如:遼寧省引入遼寧榮昌集團投資13億元建設蒲河生態休閑走廊工程。項目依托臨近沈陽、撫順兩市的區位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滿清歷史文化和雷鋒紅色文化,打造了“蒲河生態休閑走廊”,體現了生態環境優美與人文內涵豐富結合的生態園林建設構想。
參考文獻:
[1]王福忠.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27).
[2]王克勤,樊國盛.園林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2(01).
[3]王愛蓮.淺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J].科技信息,2009(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