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林



[內容摘要]在國內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7-2013年國內88家商業銀行數據,運用雙邊隨機前沿模型,分析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實證結果顯示:樣本期間內國內商業銀行總體風險承擔水平低于最優風險承擔水平;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國內商業銀行總體風險承擔呈下降趨勢,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下降的最為明顯,而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卻呈上升趨勢。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銀行風險承擔;雙邊隨機前沿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306(2015)01-0036-11
一、引言
自1996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啟動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按照漸進式改革的基調,先后實現了貨幣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外幣市場利率的市場化,放開了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十二五”期間利率市場化呈明顯加快的趨勢:2012年6月,央行進一步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2013年7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全面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僅剩存款利率上限這一關鍵點。之后,大額可轉讓同業存單的放開,尤其是2014年11月存款保險制度征求意見稿的發布,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環——存款保險制度呼之欲出,這預示著存款利率市場化將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外利率市場化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可以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將加大市場利率波動幅度,加劇銀行間的競爭,加大銀行的經營風險。我國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體系,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運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穩健經營關系到宏觀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基于此,在國內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目前,國內學界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研究也較為零散。為此,本文擬從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這一主題展開研究。
二、文獻綜述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利率市場化風險方面的研究,也是在金融自由化風險研究的框架下進行的。國外許多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可以提高金融體系效率,促進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會加大銀行風險。金融自由化通過多種途徑影響銀行風險,其中影響銀行市場競爭是一條重要的途徑。金融自由化加劇市場競爭,降低銀行的邊際收益,減少銀行特許權價值影響銀行穩健經營的積極性。這一影響途徑在拉美8個國家、西班牙、60個發展中國家以及中東歐轉型國家均得到證實。對此,也有部分學者提出相反的見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如果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減少介入風險項目,則市場競爭可以降低銀行風險。此外,金融自由化與銀行風險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本監管、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響。
隨著國內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國內學界對利率市場化風險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和多個維度,對利率市場化與銀行風險的關系展開研究。部分學者通過國際比較進行分析,孟猛和鄭昭陽以東亞四國銀行數據,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金融自由化與銀行風險經營的關系,研究得到金融自由化后隨著政府對金融管制的減少,銀行從事謹慎投資的收益將不斷降低,利潤減少壓力下,銀行將增加風險投資,進而加大經營風險。進一步,尹雷和赫國勝選取50個國家,涵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銀行的數據,在更大范圍內證實了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會加大銀行出現危機的概率。此外,他們認為中國出現危機的概率低于國際水平,但風險呈上升趨勢。為了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更多學者是基于我國銀行業數據展開研究,部分研究結論支持利率市場化會加大銀行風險這一假說。陳昆和高昊以5家股份制銀行的經營數據,從利率風險角度分析了利率市場化的風險,研究發現國內商業銀行處于高利率風險狀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會進一步放大這一風險。此后,學者們進一步擴大樣本數量和風險范疇。范育濤和費方域基于65家銀行數據,研究發現利率市場化,市場競爭所產生的特許權價值效應會加大銀行經營風險。吳恒宇等人基于國內14家主要銀行存款利率市場化前期的數據,證實了特許權價值效應的存在,在競爭壓力下,銀行的非價格競爭和隱性價格競爭都會降低其特許權價值。為了彌補收益的減少,銀行會增加風險資產比重,從而加大經營風險。且利率完全市場化后,這種風險效應將會放大。在此基礎上,陸靜等人深入分析貸款利率市場化下風險產生的兩條途徑。他們認為在貸款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通過構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加大信貸投放量,保持盈利的增長。然而,在當前國內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比較低和中間業務監管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多元化收入結構不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同時,通過降低信貸準入標準等方式吸引客戶,擴大信貸規模也會加大銀行風險。吳炳輝和何建敏對國內銀行業利率市場化的相關風險理論進行了梳理,認為利率市場后,激烈的信貸市場競爭和頻繁的利率波動,會加大銀行流動性風險和增加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同時,利率市場化后,隨著融資成本的增加,企業違約現象將會出現,信用風險開始顯現。與上述研究結論相反,也有部分學者的研究得到利率市場化會降低銀行風險的結論。張宗益等人基于國內14家全國性銀行的數據,實證分析貸款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價格競爭與風險行為的關系。研究表明,受“風險轉移效應”的影響,貸款利率市場化會促進商業銀行價格競爭,降低銀行信貸風險;但價格競爭并非銀行重要競爭手段,對銀行整體經營風險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有限。左崢等人同樣以14家銀行的為研究樣本,以存貸利率作為利率市場化指標,檢驗存款利率市場是否提升銀行風險。研究發現,利率市場會促進商業銀行拓展多元化業務結構,緩解收入的波動性,同時,貸款利率的下行有利于緩解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銀行信用風險;存款方面,為存貸利差收窄對經營收益的影響,銀行將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構建多元化的資產結構,進而提高銀行風險抵御能力,降低破產風險。
上述國內外研究,基于研究樣本、方法等的不同,所得到研究結論有所差異。國外研究更多是將利率市場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納入金融自由化的框架下,較少單獨對利率市場化展開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定性角度和貸款利率市場化角度去分析。因此,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考慮2012年和2013年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兩個節點,從定量角度分析利率市場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根據企業理論,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商業銀行存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與此同時,基于商業銀行經營的巨大外部性,政府監管部門出于保護存款人利益、經濟金融穩定的考慮,對商業銀行經營提供隱性的國家擔保或顯性存款保險,從而形成了政府監管部門與商業銀行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經營目標的差異使得三類主體具有各自不同的風險偏好。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股東具有較高的風險偏好;與股東不同,管理層追求的是最大化私人利益,由于私人利益與銀行風險性高度相關,因此,相比股東其風險偏好較低;政府監管部門考慮到全社會的穩定,更關注的是銀行如何保持穩健經營,其風險偏好最低。理論上,在特定的經營環境以及自身經營狀況下,商業銀行經營存在一個最優風險承擔水平。然而,由于三類銀行主體風險偏好的不同,導致商業銀行實際風險承擔與最優風險承擔的偏離成為一種常態,或高或低于最優風險承擔水平。基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特征,本文借鑒Kumbhakar&Christopher和盧洪友等人的分析思路,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用模型描述為:
(二)樣本數據及來源
國內現有關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研究,大多是以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為研究樣本,無論是基于市場地位或影響力,這些銀行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隨著國內銀行業的發展,行業的層次性越來越明顯,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數量大幅增加,在銀行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在研究中如考慮這部分銀行,則得到研究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選擇國內財務數據較為完整的88家銀行,包括5家大型國有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2009年平安銀行收購深發展銀行,收購前后統計口徑不同,因此,剔除該樣本銀行)、62家城市商業銀行和10家農村商業銀行。同時,考慮到2007年前后國內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統計口徑不同,且2006年年底國內銀行業對外開放5年過渡期結束,國內銀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經營環境。為此,為了增加樣本數據的可比性,本文選取2007-2013年作為研究期間。截至2013年年底,樣本銀行總資產占銀行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82%,基于樣本數量和市場份額,本文樣本的選取具有較高的代表性。2007-2011年各家銀行的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期間個別銀行部分變量數據的缺失,通過查閱相應的年報進行了補充;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來源于各家行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年報,宏觀變量的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提供的統計信息。
(三)變量選取
其中:ROA為銀行資產收益率;CAP為資本充足率;σ(ROA)為銀行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由于每家銀行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在樣本期間內只有一個,Z統計量的值完全取決于分子的變動。因此,為了提高指標的說服力,本文以每3年作為一個計算區間,滾動計算σ(ROA)。通常,Z的值越大表明銀行被清算的概率越低,銀行經營風險水平越低;反之,則意味著銀行經營風險越高。
2.利率市場化指標。從國內利率市場化進程看,自2004年存款利率放開下限和貸款利率放開上限之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利率市場化改革處于較為緩和的時期,沒再推行重大的改革舉措。“十二五”期間,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始提速,2012年兩次調整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2013年放開貸款利率的管制,商業銀行擁有更多自主定價權,能根據市場調整利率。基于利率市場化的變化特征,本文以2012年為界將利率市場化劃分為兩個階段,2007-2011年為利率市場化緩慢期,2012-2013年為利率市場化加速期;同時,借鑒國內學者的研究,通過設置虛擬變量IRL進行度量,2007-2011年取值為0,2012-2013年取值為1。
3.銀行特征變量。商業銀行經營狀況和自身的經營特征對其經營風險具有較大影響,包括銀行經營規模、貸款質量、資本充足水平、收入結構等方面。
經營規模(Size)。不同經營規模的銀行在可支配資源、社會聲譽以及政府隱性救助政策上的差異,導致其具有不同風險抵御能力。一般大型商業銀行擁有較為多的資源,社會影響較大,更容易獲得大而不倒的政府隱性救助政策。因此,其風險抵御能力較強,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偏好,從而導致銀行經營風險較大。為此,本文選取銀行資產規模變量考察這一影響。
業務結構(NII)。傳統利息業務由于易受市場利率波動的影響,與非利息業務的組合能產生分散化收益,穩定經營利潤進而降低經營風險。業務結構衡量上,借鑒周開國和李琳的研究,本文選擇非利息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作為銀行業務結構指標,根據國內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編制規則,本文的收入是指諍收入。
貸款質量(NPLR)。目前,國內銀行業仍以傳統存貸業務為主,貸款業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銀行經營的穩定。本文選擇銀行不良貸款率反映貸款質量。
資本充足率(CAP)。資本作為銀行承擔風險和彌補損失的第一來源,其充足程度反映出銀行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影響市場信心,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經營風險。對該指標的衡量本文選取資本充足率指標。
銀行類型(D1、D2)。在國內銀行業體系下,商業銀行主要有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等銀行金融機構。不同類型銀行在經營區域、業務發展程度、市場定位、受政府干預等方面差異明顯,進而不同類型銀行面臨的經營風險以及風險偏好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為了刻畫不同類型銀行風險狀況,考慮到城市商業銀行和農商行的經營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將這兩類銀行歸為區域性商業銀行。基于此,本文設置虛擬變量D1和D2,D1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取值為1,其他銀行取值為0;股份制商業銀行取值為1,其他銀行取值為0。
4.經營環境變量。宏觀經濟狀況(GDP),銀行風險存在順周期性,在宏觀經濟繁榮時銀行由于對信貸項目的樂觀估計,會降低信貸準入門檻,進而提升信貸風險。本文采用經濟增長率作為衡量指標。
貨幣環境(Money)。根據銀行風險承擔渠道理論,在寬松貨幣政策下,收入和估值效應會導致銀行降低信貸準入標準,收益搜尋動機和競爭效應會促使商業銀行加大風險資產比重,降低風險規避程度進而導致銀行經營風險上升。基于數量型工具一直是我國貨幣政策調整的主要工具,本文選擇M2增長率指代貨幣環境。
社會融資結構(Finance)。非銀行融資渠道的發展通過競爭效應會降低銀行資金的市場需求,影響銀行經營收益。為了減少客戶流失,穩定收入,銀行會降低對風險客戶限制進而提升經營風險。本文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比重衡量社會融資結構。
各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見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本文運用stata軟件對模型分別進行OLS,雙邊隨機前沿估計。估計結果見表2。
表2中的估計結果顯示,模型(1)OLS估計與模型(2)雙邊隨機前沿模型估計,各解釋變量系數方向及顯著性均沒有太大的差別,即雙邊隨機前沿模型估計較為合理。基于NII和GDP統計不顯著,本文依次剔除這兩個變量并進行相應的隨機前沿估計,考慮到為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銀行風險承擔情況,銀行類型變量仍保存。回歸結果顯示模型(3)和模型(4)的LL統計量分別為-783.5630、-784.0483,均小于模型(2)的-783.5553。模型(2)的LR統計量為316.68在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根據LL和LR的檢驗結果,本文認為模型(2)雙邊隨機前沿模型更為合理。
模型(2)中的估計結果顯示,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負相關,利率市場化推進可以降低商業銀行風險。資產充足率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資產規模越大風險越小,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可以提高業務的多元化程度和經營區域的多樣化,進而降低面臨的整體風險;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即我國貨幣政策存在風險承擔渠道;不良貸款率的提升、多元化程度高的社會融資結構,均會加大商業銀行的風險。
進一步,本文對模型(2)的估計結果進行方差分解,分析銀行業總體風險承擔狀況,統計結果見表3。
表3中的結果顯示,由于ZROA越大意味著風險越低,因此,σu和σw的含義與前面模型設計推導過程中所指代的含義相反。高風險偏好的測度系數σu為0.3867,即高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高于最優水平0.3867;低風險偏好的測度系數σw為0.6368,即低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低于最優水平0.6368;兩者綜合影響E(w-u)=σw-σu=0.25,即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實際風險承擔小于最優風險承擔水平,銀行總體經營較為穩健。與此同時,在商業銀行風險承擔中,無法解釋的總方差(σ2v+σ2u+σ2w)為0.7990,其中69.47%由商業銀行不同主體的風險偏好因素所貢獻;高風險偏好的影響為26.94%,低風險偏好的影響為73.06%。這一現象表明,當前國內商業銀行低風險偏好的傾向更強。為進一步反映出不同風險偏好下,銀行實際風險承擔偏離最優風險承擔的程度,以及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變化情況,本文對不同風險偏好影響的大小做單邊效應分析,具體見表4。
表4中的統計數據顯示,利率市場化緩慢期高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高于最優風險承擔27.06%,利率市場化加速期這一比例提高到27.63%。這一變化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存在提高銀行經營風險的效應。這一現象的出現,一方面,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存貸款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存款利率將出現上浮,貸款利率將出現下浮,存貸利差的縮小壓縮了銀行的經營利潤,降低了銀行風險抵御能力,即利率市場化下,市場競爭存在“利潤邊際效應”。另一方面,在長期利率管制環境下,國內商業銀行缺乏規避利率風險的工具,而在利率市場化下,利率的頻繁波動,將加大銀行風險管理壓力。利率市場緩慢期低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低于最優水平的38.23%,而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期這一數值增加到39.16%,即利率市場化同時也存在降低銀行經營風險的效應。這主要是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對傳統存貸利差盈利模式帶來的沖擊,銀行將加大存貸利差之外業務的開拓力度,構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進而緩解單一業務結構對盈利穩定性產生的影響,增強經營的穩定性。與此同時,貸款利率放開之后,市場競爭將降低貸款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企業的“道德風險”,降低信用違約風險,即競爭存在“風險轉移效應”。凈風險承擔則由低于最優風險承擔10.99%提高到低于最優風險承擔11.19%,即利率市場化下銀行風險弱化機制強于風險強化機制,總體上利率市場化可以降低銀行風險承擔。
基于不同類型銀行本身特征存在的差異,本文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銀行利率市場化下風險承擔分布情況,詳見表5。
表5中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緩慢期高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高于最優風險承擔27.6%,利率市場化加速期下降到22.61%;低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低于最優水平的32.73%,之后這一數值大幅增加到45.53%。凈風險承擔由低于最優風險水平的5.13%,大幅提高到22.92%,即總體風險承擔呈明顯降低趨勢。股份制銀行利率市場化緩慢期高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高于最優風險承擔27.53%,此后提高到27.74%;低風險偏好下銀行風險承擔由低于最優水平的34.51%增加到34.7%。凈風險承擔由低于最優風險水平的6.98%,降低到低于風險承擔的6.96%,即股份制銀行風險承擔呈上升趨勢。區域性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緩慢期高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高于最優風險承擔27.65%,利率市場化加速期增加到29.09%;低風險偏好使得銀行風險承擔低于最優水平的39.66%,之后增加到40.11%。凈風險承擔則由低于最優風險承擔的12.01%,降低到低于風險承擔的11.02%,即與股份制銀行類型,總體風險承擔呈上升趨勢。對比三類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變化,可以發現,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大型商業銀行最終風險承擔呈大幅度下降,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區域性商業銀行最終風險承擔均出現上升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面臨的負面影響更大。一方面,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政府支持、網點、業務結構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很大程度緩解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另一方面,“大而不倒”政府隱性擔保的存在,使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規避風險,客戶更傾向于選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此外,目前,國內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這也導致中小銀行風險抵御能力弱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具有較大的影響,但現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得到不同結論。本文利用2007-2013年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數據,基于雙邊隨機前沿模型,實證分析利率市場化下國內商業銀行所承擔風險的變化情況。本文研究得到主要結論:
第一,國內商業銀行實際風險承擔低于最優風險承擔,總體經營較為穩健。
第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國內商業銀行總體風險承擔呈下降趨勢。
第三,在利率市場化下,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風險承擔呈上升趨勢,而區域性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則大幅度下降。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在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合理評估利率市場化的實際風險狀況,把握政策力度,避免過度干預市場活動;另一方面,針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風險性,政府仍需保持適度的銀行監管力度,規范市場競爭行為。同時,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尤其是當前要加快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改變以往政府隱性的擔保機制。此外,考慮到不同類型銀行所承擔風險的差異,存款保險制度的設計可以充分考慮到這一差異性,針對不同類型銀行實施差異化政策。
責任編輯:單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