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漢區小學教研室 陳怡 李雪梅
走出小班化教學大天地
——武漢市江漢區小學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之路
■武漢市江漢區小學教研室陳怡李雪梅

鏡頭一:
“我今天來到回民小學,走進校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因為我看到這里的孩子很快樂,感到回民小學與其他的學校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這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來源于我在這里感受到教育的真諦,那就是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p>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葉顯發教授在2013年“江漢區小學小班化教育階段性成果”展示活動上的講話
鏡頭二:

——江漢區清芬路小學教師在小班化課堂上的行走路線圖
鏡頭三:
“Let's enjoy the party time!”小班的英語課堂上,孩子們在情景對話中分享著生日派對的快樂和美味。郭老師俯身行走在每一個小組間,關切的目光落到每一個孩子身上,那充滿鼓勵的笑容和輕聲的提示讓Paul這個剛轉學來不久的“流動花朵”也一改往日的靦腆,終于說出了一句“Can I have a banana?”當Paul從郭老師手中接過那個甜滋滋的香蕉,他開心地咬上一大口,這份甜蜜已然停駐在每個小班孩子的心間。
——江漢區小學教研室教研員郭慧老師在西馬路小學執教小班化英語教學引路課
這些真實的話語﹑畫面和情景都發生在武漢市江漢區小學小班化教育改革進程中,從城市化運動所自然造成的“小班”教學到追求優質﹑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學,近三年時間里,江漢區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課堂改革之路。
江漢區是地處武漢市中心地帶的老城區。近年來,隨著舊城改造﹑人口遷移和出生率降低等因素的影響,江漢區部分小學所在片區的生源人數逐步下降,已然形成了多個班額在30人以下的教學班級。面對這個大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不可逃避的選擇,江漢小教人直面變革,開始積極思索:
一是依據政策,分析教育發展趨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在學有所教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而開展小班化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育公平起著積極作用。
二是客觀評價,分析當前小班化教育的利弊。其優勢在于小班化教育教學的“小”,有利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有利于新課程的改革,使“人文關懷﹑平等對話”有了體現;學生真正能夠開展交流﹑互動,從而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了落實;學生真正能夠探討﹑實踐,從而使培養“實踐﹑創新”能力成為現實。而隨著目前全國各地小班化教育實施范圍的擴大,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在現實中存在著以“小班化”之“瓶”裝“大班化”之“酒”的現象。小班化教學不僅是班級人數的減少,更是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革命。不少小班化改革實驗偏重形式上縮減班級人數,而更實質性的合格師資的培訓﹑教學方法的改變﹑課程體系的構建﹑評價機制的形成等沒有跟上,“形”變而“質”未變。
那么,如何利用小班優勢,依據小班教學的特點和要求,研究小班教學的科學方法,形成小班化教學特色,從而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區域基礎教育教育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發展呢?江漢區以首批小班化教育實驗校為試點,以小班化課堂教學領域的改革為先導,實現從“被動小班化”到“主動小班化”的階段性突破。
小班化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通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時空的重組﹑教育方式的變革﹑教育評價的重構等來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充分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方式。若在課堂教學中將其固化為某一兩種模式,無疑是剝奪了其本身的靈性特質。如同江漢區小學教育品牌“本色課堂”的建設過程一樣,江漢區教育局副局長楊振威倡導遵照教育和人的發展的規律,回歸教學的本真狀態,小班化教學改革也要循大道,不拘一格,采用“粗線條”的管理方式激活了一池春水。
在區域層面,只要求實驗校在“一個理念體系”的引領下,遵循小班化教學規律,積極嘗試﹑科學探索,沒有整齊劃一固定模式地去“復刻”。
這個理念體系內包括小班化教育的“一個核心﹑三個內涵”和小班化課堂教學的“兩大要求”。
小班化教育的“一個核心”即“發展每一個”;“三個精神內涵”是“適應化——因材施教的適性教學;多元化——豐富多元的課程與評價;個別化——尊重個別差異的和諧發展”。
小班化課堂教學的“兩大總體要求”一是組織教學策略的總體要求:“先學后教,依學定教,順學而導”,這也是小班化課堂的轉型目標;二是課堂行為策略的總體要求:“師生雙自主(教師:主持﹑主導;學生:主體﹑主動)”,這是提醒教師在小班化課堂中既要勇于放手,適時讓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又要善于出手,發揮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學校層面,充分發揮學校﹑教師的自主意識和首創精神,在“嘗試實踐,改變常規——反思總結,形成策略——繼續實踐,形成特色”的工作路徑中,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格局:清芬路小學“精細課前設計﹑精細課中過程﹑精細課后練習”的全精細過程實現了由高控制轉為高互動,達成課堂時間與空間的活化與創新。漢口回民小學的“雅真小班”運用“雙自主”“四環節”實現“主動參與,導學探究”,將以生為本﹑尊重差異﹑“發展每一個”的理念轉變為教育現實。西馬路小學采用“雙師進課堂”的方式上小班的英語課,提高了課堂上人人互動的密度,形成多向交流﹑高效交往的生動局面。不僅在整個課堂構建上各具特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微策略”也是豐富多彩的:天一街小學的“多向評價小黑板”﹑前進二路小學的“三階段學習單”等等都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助學法寶。2014年12月江漢區舉行了“小班化課堂教學展評周”活動,經過一周的集中展示,不同實驗校﹑不同學科的課堂精彩紛呈,雖是百花齊放,但又殊途同歸,共同在為實現“發展每一個”這一核心理念而努力。
在小班化教學改革中,教師是保證實驗質量的關鍵。他們如同源頭活水,為小班化課堂教學的深層次研究提供著最重要的驅動力。江漢區堅持師資培訓與項目實施的同步推進并適當超前,確保培訓的全員性﹑時間性﹑實效性。
確定三條研訓途徑:實踐研究——體驗小班化課堂教學;課題研究——以專題研修﹑專題磨課﹑專題培訓等方式,引領教師實施小班化課堂教學;項目研究——凝練小班化課堂教學研究成果。
實現三種研訓類型:創設“針對型”對話培訓,舉辦“需求型”專題培訓,開展“自悟型”嘗試培訓。通過自我成長﹑集中培訓﹑實踐鍛煉使教師更快專業成長。
培訓主要在兩個層面展開:區級培訓和學盟培訓。一是區級培訓主要在區小班化項目組領導下開展,主要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課例與研究相結合的指導。其側重點在于幫助教師跨越理念與行為之間的斷層,真正實現教學行為的轉變。二是學盟培訓即在小班化實驗校學盟內實行“聯體互動,抱團發展”的培訓方式,其側重點在于分享資源﹑合作共贏,加強優質師資對薄弱學校小班化師資的支持。在教研室的專業指導下,無論哪一層面的培訓,都既積極總結和提煉傳統教學中的有效方法,用到小班化教育中來,又積極探索小班化教育的新方法,不斷提高一線教師駕馭小班化課堂的能力。
做細做精的培訓不僅僅為高效的小班化教學輸送了優質的人才資源,幫助小班化實驗校逐步形成了骨干教師梯隊,誕生了多個全國﹑省﹑市級教學競賽的一等獎獲得者,更為重要的是從根本上刷新了教師群體的思想,真正實現了教的行為的轉變:教師從關注教學的環節流程變為關注學習的生命個體,從形式上的“坐到學生中”變為心靈上的“和學生在一起”。在2014年清芬路小學“和幸福有個約定”研討活動中,江漢區教育局局長唐一飛這樣說:“我為什么說清芬路小學在小班化探索上,又上了一個臺階呢?我覺得在幾個變化上體現出來了。其中一個是由重形式變成了重內涵。以往我們是重形式,大家人數不多,由排排坐變成了團團坐,由老師在前面講改成大家都講。剛才的電視片里,學生說:‘我的課程我做主’;分享的時候主持人說,從‘一個都不能少’到‘一個都不能差’,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內涵上的變化?!?/p>
研究是帶動小班化教學改革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江漢區將小班化教學的研究置于本土教學品牌“本色課堂”的背景之下,規劃從五大模塊進行小班化教學研究:小班化本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小班化本色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小班化本色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小班化本色課堂教學管理研究﹑小班化本色課堂班級文化建設研究。采取區﹑校﹑師三個層面的立體研究方式,在不同階段開展不同主題的研究。目前,在小班化本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階段,以主干項目為載體,按照自主申報和區域調劑相結合的原則,除了各實驗校申報研究專題之外,還特別鼓勵教師獨立開展低起點﹑小切口﹑新角度的個人微型課題研究。
這樣的研究既有“點”上挖掘的,如福建街小學“基于小班化的本色課堂分層教學研究”,也有“面”上的,如回民小學“本色課堂的小班適性教學策略研究”;既有對“老話題”的深化性研究,如天一街小學的“小班教學的多彩評價研究”,也有對“新技術”的探索性研究,如西馬路小學的“運用網絡平臺開展小班家校溝通的研究”……這些源自于小班并服務于小班的項目研究全面提升了小班化教學的研究深度和實踐品質。
在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陣地上,江漢區大處著眼﹑小處落地﹑粗中有細,成效明顯:多項教學成果獲得市級以上獎勵并與兄弟城區進行經驗交流,多篇教師的課例論文在《湖北教育》﹑《成才》等雜志上發表;《長江日報》﹑《武漢晨報》﹑武漢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報道了多所小班化實驗校的改革成效。但江漢教育人從未停下腳步,接下來我們將在扎根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學生品德和習慣培養等多重影響,形成綜合性﹑系統化﹑立體式的改革方略。我們堅信,走在小班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走得穩,踩得實,必會走出廣闊的大天地。
責任編輯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