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指尖上的智慧
——小班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及指導
■楊璐

精細動作是感覺統合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班幼兒處于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根據精細動作的捏﹑擰﹑扣﹑撕﹑舀﹑摳﹑夾﹑折疊﹑抓﹑剝﹑按壓﹑卷﹑彈﹑繞﹑穿﹑拼插﹑剪﹑握等動作類別,在生活中﹑游戲中提供操作性強的材料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鍛煉幼兒手指的靈活性,促進幼兒智力的發育。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協調的動作”也正是感覺統合能力的一部分。感覺統合能力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它是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它的發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著他們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情況。在幼兒感覺統合的系統中,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是其重要體現。
精細動作能力(fine motor skill)是指個體憑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運動,在感知覺﹑注意力等方面心理活動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它主要包含動手操作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它不僅是個體早期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個體其它方面發展的重要基礎。
常言說“心靈手巧”,這是指人的腦與手指尖有著密切的關系。擁有一雙巧手是心靈聰慧的外在表現。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雙手與我們大腦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人類的大腦存在著感覺區和運動區,這兩個區域都存在著大量的神經細胞與我們的雙手聯系。手指的活動越多,越精細,就越能刺激大腦皮層上相應運動區的生理活動,使其思維活躍。在《指南》的健康領域中,也提出了幼兒動作發展的目標——“手的動作靈活協調”。
隨著城市生活條件的不斷優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動手操作很多被成人包辦代替。有些家長會以“不安全”“不衛生”等理由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剝奪了孩子精細動作練習的機會,以致出現了很多中大班幼兒還不會穿衣扣扣子﹑握筆姿勢不對﹑上小學還不會使用筷子﹑手眼動作不協調等現象。家長的溺愛和嬌寵阻礙了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而一旦錯過了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以后將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而且會使孩子因動作發展遲緩而產生挫敗感。
因此,作為早教工作者,我們應盡力提供機會,抓住幼兒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投放適宜的材料,給予正確的引導,加強幼兒精細動作的訓練,促進幼兒手腦協調發展。
(一)抓住小班幼兒動作發展的關鍵期
研究發現,1歲前嬰幼兒主要是用手去抓取﹑松開﹑拍打出現在眼前的東西;1~2歲嬰幼兒開始把物體當工具,學習手部的各種動作,開始發現﹑辨別事物;2~3歲幼兒主要練習手指的協調及控制能力。結合3歲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此階段的幼兒動作發展較為迅速,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抓住此時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期,可以使幼兒的雙手更加靈活。
(二)小班幼兒精細動作的分類及指導
在幼兒的動手操作中,雙手的準確性﹑敏捷性﹑協調性﹑力量性﹑連貫性,影響著精細動作的發展水平,手部的手指﹑手掌﹑手腕,前臂上的小肌肉群精細協調的活動是完成手指活動和手部動作的關鍵。根據幼兒在生活中手部的運用,精細動作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1.捏
動作要求:大拇指和食指相對,用力進行按壓。
對應材料:①捏橡皮泥﹑茶葉夾子﹑鑷子﹑滴管﹑汽泡膜等。②大小不同的夾子——夾衣服﹑襪子等物品;可以用夾子當成毛毛蟲的小腳﹑蜈蚣的腳﹑螃蟹的腳﹑獅子的毛發﹑太陽的光芒等來進行夾夾子的操作。
2.擰
動作要求:大拇指和食指捏緊物體,朝一個方向擰,擰松或擰緊。
對應材料:①擰瓶蓋﹑用鑰匙開關鎖﹑擰螺絲﹑擰毛巾等。②提供毛線或鐵絲擰造型。③提供糖紙學習包糖果。④提供皺紋紙學習擰麻花等。
3.扣
動作要求:會扣紐扣﹑扣按扣等。
對應材料:①生活中脫穿衣服的練習。②水果樹:用布縫制水果樹的造型,樹干上縫有紐扣,將布做成的各種水果(縫有扣眼)扣在樹干上。③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可先提供布條,在布條的兩端縫制好雌雄搭扣,請幼兒串聯制作拉花。④將布制或毛絨玩具的四肢分解后分別縫制雌雄按扣,請幼兒組合身體,如:毛毛蟲的一節節身體﹑動物或人物四肢﹑水果組合等等。
4.撕
動作要求: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材料,前后撕拉,并移動手指。
對應材料:①各種紙類或棉布﹑紗布隨意撕。②用縫紉機將紙打孔后撕紙,或沿線條定型撕紙。③生活中幼兒自己撕開塑料食物包裝袋。
5.舀
動作要求:用湯匙盛液體或小物品。(為拿筷子﹑書寫做準備)
對應材料:①提供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湯匙調整舀物的難度,還可以進行分類舀物。②可提供容器盛水,進行水中舀物的練習。③開展舀水的游戲,提醒幼兒不要將水灑出。
6.摳
動作要求:會摳粘貼﹑用指甲作畫刮畫紙等。
對應材料:①可提供大小不同﹑材質不同的粘貼,請幼兒摳下并進行裝飾活動。②用手指刮下粘黏的軟材料,注意手指的力度并保護好指甲。
7.夾
動作要求:夾筷子:右手五指自然彎曲執筷,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一根,虎口和無名指壓住另外一根,夾菜時食指和中指向內彎曲,使第一根筷子靠緊第二根筷子,從而將食物夾住。
對應材料:①嘗試使用筷子夾物體。②用曬衣的大夾子,夾住乒乓球進行游戲。
8.折疊
動作要求:手指翻動紙片,并用手指按壓折痕。
對應材料:①手工活動中折紙的練習。②生活中學習疊衣服﹑褲子。
9.抓
動作要求:雙手抓杠或紙棒等練習,手掌盡可能同時抓住多個小物體。
對應材料:①《指南》中3~4歲幼兒的目標是雙手抓杠懸空吊起10秒左右。②可提供紅棗﹑大白扁豆﹑花生米﹑通心粉﹑大米﹑珠子等不同材質和造型的“食物”,喂“娃娃”或“動物”吃食。(注意游戲時的安全,提醒幼兒不要將物品從手中灑出)
10.剝
動作要求:雙手手指協調地進行剝去果皮或果殼等動作。
對應材料:生活中鼓勵幼兒剝豌豆﹑剝蛋殼﹑剝桔子﹑剝龍眼﹑剝香蕉﹑剝蝦子等。
11.按壓
動作要求:手掌或手指用力往下按動。
對應材料:①用橡皮泥做餅子﹑餅干等扁狀物品。②按壓訂書機或印花機。③提供各種發卡,給娃娃戴發卡。④手指蘸印尼或顏料,練習手指點畫。⑤按塑料圖釘。
12.卷
動作要求:大拇指和食指將扁平的軟物由內向外地卷。(鍛煉手指﹑手腕的控制能力)
對應材料:①卷紙類的美工活動。②生活中卷毛巾。③橡皮泥做蛋卷﹑卷餅或者壽司等食物。
13.彈
動作要求:食指﹑中指﹑無名指或小指的指甲殼貼住大拇指的指頭,指尖用力向外彈出。
對應材料:①創編有彈指動作的手指游戲。②彈珠游戲——將方形盒子的一面從中間開若干個洞,控制珠子滾動的路線,并將其彈出,滾動到指定位置。
14.繞
動作要求:一只手拿住物體,另一只手捏住毛線或繩子,將其纏繞在物體上。
對應材料:①幫媽媽纏毛線球。②提供衛生紙筒(一頭制作成動物造型),在上面進行繞毛線(給小動物穿衣服)的練習。
15.穿
動作要求:會將細物(繩子﹑吸管﹑細木棒等),對準小孔,穿入有小孔的材料中。正確地穿衣﹑穿鞋﹑穿襪子。《指南》要求3~4歲幼兒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襪。
對應材料:①提供鞋帶等頭部稍硬的繩子穿過洞口大小不一的珠子﹑扣子﹑通心粉﹑吸管﹑網狀物等。②將一次性塑料碗邊沿打孔,設計成螃蟹的身體,將吸管穿入其中當作“螃蟹腳”,制作“螃蟹”。③制作各種衣服并過塑,邊沿打孔,指導幼兒用繩子或鞋帶穿孔,“縫制”衣服。
16.拼插
動作要求:將材料正確﹑牢固地插入材料卡槽中。正確地使用拉鏈:將一側拉鏈底部插入另一側的“大牙”中,并對齊,將拉頭拉至衣服頂部。
對應材料:①各種拼插玩具,如花片﹑積木﹑樂高積塑等。②木棒插入泡沫中,如插花活動。③生活中指導幼兒自己穿有拉鏈的衣服。
17.剪
動作要求:要用右手的拇指放進剪子一側手柄,用食指和中指同時放入剪子另一側手柄,把剪刀尖朝前,兩個手柄張開和合攏。《指南》要求3~4歲幼兒能用剪刀沿直線剪,邊線基本吻合。
對應材料:根據幼兒發展水平,指導幼兒用剪刀剪直線﹑剪弧線﹑剪不規則圖形等。
18.握
動作要求:握筆時筆桿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個指梢之間,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應較拇指低些,手指尖應距筆尖約3厘米。筆桿與紙面保持60度的傾斜,掌心虛圓,指關節略彎曲。
《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更需要在生活中﹑游戲中發展精細動作。從以上精細動作的材料及指導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動作都是生活中的練習,如正確的握筆﹑拿勺子﹑脫穿衣服﹑疊衣服﹑繞毛線﹑撕食品袋﹑剝果殼﹑擰毛巾﹑戴五指手套等。這些精細動作的練習除了需要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的鼓勵和重點指導之外,更要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如《指南》中提出:要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展其手的動作。如練習自己用筷子吃飯﹑扣扣子,幫助家人擇菜葉﹑做面食等。在家長的陪伴和指導下,可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拆裝或動手自制玩具。
其次,精細動作的練習切忌枯燥重復性練習,要將動作要領與游戲情景相聯系。通過有趣的游戲,將幼兒喜歡的操作材料擬人化﹑游戲化,更能萌發幼兒主動操作的興趣。如:給媽媽穿項鏈﹑為小動物做面條(撕面條),給小刺猬添上刺(夾夾子),給小動物的嘴巴喂食﹑喝水(舀食物)﹑將瓶蓋當成花心,瓶口裝飾成花瓣,擰上大小合適的花心等等。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創造條件和機會充分利用區域游戲促進幼兒的手靈活協調地發展。
1.“生活區”。它是小班幼兒重要的活動區域,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情況,把日常生活中的手部動作與幼兒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目的有層次地投放操作材料到生活區域中。例如: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動區時,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與制作活動”??梢越o寶寶穿衣服﹑扣紐扣﹑穿鞋帶,可以布置“串串香”美食店,自制多種食物,將其插入木棒或吸管上,也可以戴指偶進行表演游戲等。
2.美工區??商峁┊嫻P﹑剪刀﹑紙張﹑泥團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種自然﹑廢舊材料和常見物品,讓幼兒進行畫﹑剪﹑折﹑粘等美工活動,特別是泥工操作,可提供多種模具,輔助操作,教幼兒搓﹑團﹑按﹑壓﹑捏﹑卷等不同精細動作,并在繪畫活動中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
3.建構區。提供各種拼插玩具和輔助材料,鼓勵幼兒拼搭樓房,設計城市風景線﹑動物園﹑公園等主題的游戲情境。
除了游戲時間,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活動的時間教幼兒玩有趣的手指游戲和手影游戲,靈活幼兒的雙手。
手是人的第二大腦。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笔智尚母`。為使孩子更加聰明智慧,我們要創設機會,提供種類豐富﹑操作性強﹑安全有趣的材料發展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為幼兒今后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武漢市同濟醫學院幼兒園)
責任編輯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