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強
【摘要】源自美國黑人的爵士樂19世紀末發祥于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洲的新奧爾良,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美國大作曲家“柏恩斯坦”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喜歡爵士樂是因為它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情緒表現”,他認為“爵士音樂是一種很特別的藝術,是一種新鮮而活躍的當代藝術”。如今在全世界幾乎都有人在聆聽和演奏它,爵士樂以多種形式呈現出繁榮景象,使至風糜全球,吸引了很多前衛愛爵士音樂的人。本文是一篇剖析爵士音樂風格特點、和多元化的論述文章。在本文中,介紹了爵士樂的風格種類發展趨勢。相信閱讀本文,大家可以對爵士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讓我們走進爵士樂,在爵士樂里飄舞,讓心靈沉醉在曼妙的音符里,用清澈的雙眼去發現生活的簡單和世間的種種愛與美。
【關鍵詞】爵士樂;演變風格;特點
一、拉格泰姆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在美國出現了一種稱為“墨而游唱”的白種藝人,他們根據黑人音樂,改編和創作了反映黑人生活的歌舞。福斯特的歌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1870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后,黑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取代了墨而游唱,并發展成一種名為拉格泰姆的樂種。
拉格泰姆是黑人模仿白人貴族習俗的一種諧舞蹈,黑人音樂家S·喬普林(Scott Joplin)把它按照自己所受的歐洲音樂教育體制整理成譜,這種結合西方古典音樂與黑人音樂在一起的拉格泰姆,十九世紀末已傳遍全美。
拉格泰姆之所以能走紅整個西方世界,究其原因,因為它是一種多文化的綜合,我們從它的歡躍節奏中可以聽到軍隊進行曲,歐美民間舞曲,如波爾卡、蘇格蘭舞等。
二、布魯斯
拉格泰姆并非是早期爵士音樂的唯一內容,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小酒店音樂。十九世紀末,在黑人伐木區里有許多供黑人消遣的小酒店,那里流行著兩種相似但又不盡相同的音樂。那就是布魯斯和布吉伍吉。
布魯斯原是一種表現個人情感的黑人民間音樂,最初主要是人聲的敘述,后事才加上了樂器的伴奏,表演者常常能與聽眾間形成微妙的溝通。最初,那些獲得解放的黑奴們邊干活邊哼唱,曲調憂郁,表達他們對生活和愛的向往,以及擺脫束縛的渴求。
一般認為,標準的布魯斯是12小節的結構(也有8和16小節形式),旋律介于大小調之間,那是因為采用了“布魯斯”音的緣故。所謂布魯斯音,即降三,降五和七音。
事實上,除此之外,布魯斯也用帶半音的和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前者包含了布魯斯音;后者是中國民族調式的五聲音階。
早期的布魯斯是手抱吉他自彈自唱的,稱為鄉村布魯斯,進入村鎮后,改為鋼琴小提琴等,被稱為古典布魯斯。進入都市后,有了銅管和打擊樂,它被稱為都市布魯斯。
布魯斯雖是形成爵士樂的一個源流,但爵士樂形成后,它自身仍然發展著。在二戰前,它的聽眾主要是黑人,因此被稱為“種族音樂”以后改稱“節奏布魯斯”。因此,“節奏布魯斯”一詞亦泛指一切黑人音樂了。
三、布吉伍吉
假如說拉格泰姆更多的是歐美音樂文化背景下的產物,那么布吉伍吉更多地體現了非洲音樂文化的淵源。這是一種打擊樂式的熱烈舞曲,雖然它的句法結構和布魯斯完全一樣,但它的旋律卻非常短小,常常是同音或二三個音甚至是同音的反復,并且和布魯斯一樣,也常常有移動音高的變化。
四、哈萊姆派
二十年代的早期,被稱為“跨步”時期。那是因為拉格泰姆和布吉伍吉的織體仍然風行著,尤其在紐約哈萊姆區,因而這種在1920年左右到了登峰造極地步的作風又稱哈萊姆派。此后就被當時正在興起的新風格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黑人北遷,芝加哥因唱片工業的興起,吸引了許多黑人樂手前往,在二十年代后期終于形成了以即興演奏為主要風格特征的爵士樂新時期。
五、搖擺樂
有人說,搖擺樂是從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1924年加入“Flectcher Handerson”管樂隊的那天起誕生的,但一般公認的說法是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在1935年開創了這種爵士風格的。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美國的經濟危機的日益加重,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改變了公眾的心態。美國人需要一張巨大的搖藍來撫慰生活的憂慮,而搖擺樂恰好在此時應運而生。在當時的流行樂壇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常認為搖擺樂盛行于20世紀30年代,經常采用20——30人的大樂隊(Big Band)形式。因此,那個年代又被稱為爵士樂歷史上的大樂隊時期。從音樂上分析,搖擺樂最明顯的特征是一聽便想隨之舞動的搖擺節奏。
在1935年—1946年間,搖擺樂達到巔峰。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愛靈頓“公爵”之外,還有像懷特曼(White_man)和貝西(C·Basie)等,此外還可一提的是喬治·格什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盡管他的爵士樂并非正宗,但卻為爵士音樂的交響化做了開拓工作。
40年代中后期,搖擺樂逐漸式微,但它的節奏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被使用于50年代出現的節奏藍調與搖滾樂中。搖擺樂雖然失去輝煌的歲月,但一直到今天,它所流傳下來的松馳節奏與搖擺感,都還常被它的樂迷們繼續奉行著。
六、波普時代
40年代的紐約時興起一種新的風格,又開創了爵士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波普(Bop或BeBop)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早期至50年代。波普作為第一種現代爵士樂(Modern Jazz )并沒有以一種革命性姿態在爵士樂界橫空出世,與其說波普是對搖擺樂的一種反叛,還不如說它是從搖擺平穩過渡而來的。
波普(bebop)時期是爵士樂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爵士樂的風格取得了全面的革新。旋律更復雜化,和聲也更為豐富,伴奏的節拍更為多變,獨奏是在第一流的和弦變化基礎上即興發揮。即興在波普樂團里成主流。
七、酷派爵士
萬物——無法無中生有,它總有個起源與醞釀期。爵士音樂的各個流派不是一刻間就有的,它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過程。
由于西岸的一些爵士樂手受過嚴格的古典音樂教育,所以酷派爵士作品里強調的重點,在于嚴謹的曲式結構設計,在演奏技巧上也極為嚴謹,因此他們的演奏風格讓人聽起來比較具有客觀冷靜的特質,更重視音樂的整體結構,而非即興發揮,簡言之,酷派爵士以約束情感和低緩憂郁的表演為特色。
八、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流派,當然也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一般認為是自1960年歐內特·柯爾曼(Ornette Coleman )灌錄的《Free Jazz》專輯之后開始的。同期的代表人物還有西爾·泰勒( Cecil Taylor)和亞伯特·艾勒(Albert Ayler)等人。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以歐內特·柯爾曼為代表的爵士樂手就開始了革命的探索,他們改變了以往總是根據事先設好的律、節奏或者伴奏和聲的級數來組織音樂方式,打破了傳統和規矩,使得即興演奏家可以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長處。雖然風格宣告了新概念的確立。但是,自由爵士絕非雜亂無章。假如你用心,可以清楚地聽到節奏組與旋律組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一人開始即興的時候,其他人則應和或阻擋,甚至叫囂,哄抬,較勁等等。
九、融合爵士
20世紀60年代中期,搖滾樂已成為國美國流行樂壇的主流,電聲樂器帶來的現代氣息蔚然成風。酷派爵士的代表人物邁爾斯·戴維斯一改銅管樂器在爵士樂壇唱主角的局面,吸收了古典和流行樂的元素,對爵士樂進行了一場“電氣革命”。
后來,奇克·考瑞阿將拉美爵士(尤其是Bossa Nova)的慵懶愜意和搖滾的強勁節奏合在一起,使樂隊的演奏在動感和靜態之間找到美妙的平衡美感,更是給爵士樂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同時,節奏布魯斯和更多流行音樂元素也在這一時期被融合到爵士樂當中。因此,融合爵士給人的感覺即新鮮、流行而又不失爵士樂的魅力。融合爵士打破了傳統爵士樂隊一貫以原聲樂器為主體的原則,大量使用電聲和電子樂器,因此更具有現代氣息。比如用電貝司代替原聲貝司,用電子合成器代替鋼琴,電吉他使用效果器(傳統爵士樂一般不使用效果器)等做法,都是融合爵士的大膽創新。
十、結論
爵士樂(Jazz)從產生發展到現在以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時間隨不很長,但也經歷了水與火的考驗,才得已在今天的樂壇上別具一格。獨領風騷。原因在于它本身所具備豐富的民族音樂語言及音樂形式。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得到大跨步的提高,取得了現今多音樂原素的優秀成績,真是令我們嘆服。然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電子業也加入了音樂的行列,使它變得更加絢麗,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在變,視野環境在變,思想觀念在變,審美觀也在變,對音樂的追求也就可想而知了。爵士樂以不在是起先狹窄的藝術形式,當今的爵士樂是包容了世界性音樂原素的語言形式。在我們國家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逐漸被接受新興音樂藝術形式,我想隨著社會迅猛發展民族的也將是世界的。所以,帶有中國民族風格特點與民族精神的中國爵士樂也將會在世界上大放益彩。
參考文獻
[1]尹志發.薩克斯管《爵士風格演奏教程[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蘇葵.爵士樂[M].青島出版社,2007.
[3]高天康.音樂知識詞典[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4]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林華.現代爵士和聲及其鋼琴即興技巧[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英]理查德·英厄姆.薩克斯管[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7]伊凡·休伊特(Ivqn Hewett).修補裂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