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演唱中普遍存在過分注重發聲技巧和音色的表現,忽視歌詞內涵、歌曲情感的表達。通過朗誦歌詞,將朗誦中的語音重讀、節奏停頓、語氣語調、情感表現力等運用到歌唱中,使演唱更立體、情緒更飽滿,真正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歌唱。
【關鍵詞】朗誦歌詞;聲樂演唱;作用
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尚能先生在《以字行腔》中提到,歌唱要做到“以字行腔、字領腔行、字正腔圓?!苯涍^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發現,許多學生在演唱過程中雖然掌握了各種發聲技巧,但演唱時只追求唱出來的聲音和音高,或者說注重發聲技巧、音色和音高,而不善于唱清楚歌詞、理解歌詞,這樣的演唱失去了情感藝術與語言藝術的表達,也就失去了歌曲的靈魂。而一位真正的歌唱家出字要清晰、明朗,要讓聽的人明白唱的什么。他們不會放過一字一聲的情感體驗和處理,不會放過語言在演唱中占據的重要位置。因此,要唱清楚歌詞、理解歌詞、表達歌曲真正的內涵,朗誦歌詞便成為聲樂學習和演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朗誦歌詞,可以將朗誦技巧融入歌唱
在我讀研期間,導師郭亞飛教授每次聲樂課上都會要求我朗誦歌詞。作為少數民族(白族)的聲樂演唱者,我的咬字吐字本身就存在問題,并且在學習中暴露出對語言的不敏感;對地方特色歌曲在語言風格上的難把握;在歌詞重音、語氣、節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朗誦。西洋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作品里的宣敘調,就是一種帶有音高、旋律的朗誦,在氣息的支持下,高位置的說話。有些聲樂教師甚至會說:“唱歌就是夸張的說話”,其實指的就是朗誦。教學中遇到有些學生演唱時音高、音色、節奏不到位,影響作品的表現力時,也可采用朗誦歌詞,高位置的“說”的狀態來體驗歌唱的方法。尤其是一些有難度的重音、連斷、高音等,先“說”到位了再唱。
(一)重音與強拍
重音是句子中某些需要增加的音,一般采用重讀,這樣形成句子中語音的輕重對比,以突出某些特殊意義。重音的表現方式一般有三種:加強音量、延長音長、重音輕讀。朗誦時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國的一些老藝人經常說:“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一般我們理解的歌詞朗誦中需要強調、突出的字、詞,就應該運用語音重讀。舉個例子,《說聊齋》:“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都到那心頭來”中的“你”、“我”二字就要著重強調,這種重音還與歌曲里的強弱關系相呼應,比如四二拍的歌曲,強、弱的關系,相對應地強拍就要重讀。如歌曲《烏蘇里船歌》“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中,“烏、江、長、長、藍藍、江水”都在強拍上,演唱時就應該重點強調,這樣處理重音,又如朗誦中的抑揚頓挫,唱出來的效果會更加吸引聽眾。
(二)節奏與停頓
朗誦中十分注重節奏的把握,猶如唱歌一樣,節奏是歌曲的靈魂。朗誦中的停頓就像歌曲中的休止,語音上表現為語音中斷。而停頓分語法停頓和強調停頓。在歌唱中主要運用強調停頓,結合歌曲的節奏變化,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強調某一突出事物或體現某種情感時,采用強調停頓的方式。比如歌曲《繡金匾》,郭蘭英老師的演唱讓我們“聞著莫不感動”,每次聽這首歌曲我都會熱淚盈眶。特別是在最后“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鞠躬精粹為人民,我們熱愛您”這段中,“三繡...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這幾個詞,郭蘭英老師演唱是就運用了節奏停頓的方式,采用強調停頓,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深入人心,這樣的演唱使歌曲的情緒更加飽滿,更能激發聽者的情感共鳴。
(三)語調與情緒
語調指的是朗誦中的抑揚頓挫、高低升降。語調最能體現朗誦者的態度,如果朗誦者在朗誦時通篇都是一個語調,那這種朗誦只會起催眠效果,歌唱也一樣,如果一個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字字句句都是一個語調、一個情緒,那這樣的演唱是失敗的。所以,不管是朗誦還是歌唱,語調的把握不容忽視。朗誦歌詞前,先要理解作品,徹底理解作品的同時與詞曲作者達到心靈溝通,產生相應的情感,從而流露在朗誦語調上。如歌曲《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中“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情緒處于贊揚或祝愿時,語調應該深沉地由高到低。當情緒處于激昂、憤怒、驚異或急切時,語調就變成由低到高的上揚。
因此,一首歌曲,怎樣體現出其中的喜怒哀樂,就需要演唱者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采用朗誦的方式,先熟悉作品內涵,通過朗誦中的語音重讀、抑揚頓挫、語氣語調、情感爆發等方式運用到歌曲演唱當中來,使演唱更立體、情緒更加飽滿,更能激發聽者的共鳴。
二、朗誦歌詞能讀準四聲,更易掌握音準
科學研究發現,讀準四聲更有利于掌握音準。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漢語普通話的孩子,比從小學習英語的孩子更可能掌握絕對音準,或者更易于演唱歌曲。戴安娜.達奇教授對中央音樂學院和紐約伊斯特曼音樂學院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在歐洲和美國這些講英語的國家,絕對音準的人較為少見,大概1萬人中只有1個人具備這樣的能力。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們辨認隨機演奏的36首樂曲,結果發現,那些同樣從小就開始接受音樂教育的學生中,有14%的美國學生具備絕對音準,而這樣的結果中國學生
卻高達60%。達奇教授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于漢語普通話使用的四聲音調上,英語中的單詞發音聲調可以隨著意思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但中國的漢語普通話卻是固定的四聲調。由此可以得出,朗誦歌詞可以很大程度上糾正音準問題,能夠更易于掌握音準,更有利于歌唱。
三、朗誦歌詞可以訓練語感、培養樂感
美聲唱法傳入我國已經幾十年的時間,但依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與喜愛,人民群眾很難理解的真正原因,我想語言就是其中最大的障礙。不管你的聲音多么美妙,表演多么到位,雖說“音樂無國界”,但當表演者即使唱到傷心落淚時,聽眾只看到你悲傷,卻不可能理解作品更深層次的真諦。語言是歌唱的基礎,過分追求聲音的色彩與高難度的技能技巧訓練,忽視語感的練習這樣是不行的。聲樂演唱中強調語感極其重要,要讓學生明白,語感和樂感是相通的,良好的語感和樂感都需要氣息連貫、位置統一、發聲自然,兩者協調一致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歌唱時做到“聲中有字、字中有聲”。
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聲樂學生,較重的方言口音使他們聲樂學習中的一大障礙,要引導學生在規范語音的基礎上,多朗誦歌詞,加強“以說代唱”的練習。具體方法是:找一些有難度的句子,有針對性的校正學生的發音,讓學生放慢節奏,高位置的大聲朗誦;或者在把握作品思想內涵,配上音調大聲朗誦后再演唱。
四、朗誦歌詞更能豐富想象力,增加歌唱的表現力
朗誦講究的是“話中有畫、話中有情”,能夠在朗誦中想象到作者的各種感受,使聽眾身臨其境,把文字變成有聲有畫的立體場景。俗話說得好:“戲無情、不動人、詞無情、不見人。”如果一首歌曲演唱時,唱不清楚或者唱不出感情,觀眾就聽不出其中要表達的情境或人物形象。朗誦歌詞要高于生活,要比平時說話夸張,要具有藝術表現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夸張的朗誦,理解歌詞、表達歌詞真正的含義。如低年級學生演唱《春天你在哪里》時,我經常會說,你把“嫩綠的柳枝、波動的小溪、吐艷的花瓣”都唱成一個樣了,要去朗誦歌詞,感受不同的字眼,感受春天的景象。通過朗誦,學生再次演唱這首歌曲時,融入了許多自己對春天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增加了歌曲的表現力。
作為教師,“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朗誦歌詞不是背誦歌詞,是通過多聽、多看、多想、多練,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不斷的總結。拿到一首歌曲,不是埋頭苦唱,要通過朗誦歌詞,去發現美、欣賞美,理解歌曲真正的內涵,這樣的演唱才更能吸引聽眾,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歌唱。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美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張義瑤,楊婷.論語言正音對聲樂演唱的作用[J].時代文學,2007(8).
[3]林昆山.朗誦語言必須具備的“三力”[J].藝海.2011(9).
[4]王遠.聲樂演唱中語言情感藝術的探究[J].藝術百家,2007(2).
作者簡介:尹湘云(1979—),女,白族,云南保山人,云南省保山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云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云南省《聲樂》精品課程主講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