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騰
【摘要】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中生氣灌注對音樂表演的啟示:音樂表演藝術作品應具有藝術形象的生機和氣韻以及精神和靈魂、即通過對作品進行灌注生氣,使作品從無生氣或者缺少生氣到充滿生氣的二度創造行為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備真正的、久遠的藝術生命,也是音樂表演作為第二度創造的本質意義之所在。
【關鍵詞】 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生氣灌注;音樂表演;啟示
一、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
黑格爾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比起前人,黑格爾的美學,內容更為豐富,體系更為完整。在馬克思主義以前,西方美學和藝術理論真正有科學價值而影響深廣的只有兩部書,一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另一部是黑格爾的《美學》。他的《美學》是其美學思想表述得最集中最全面的一部著作,他在音樂美學史上也是一個重要人物,其關于音樂問題的論述,對于今天我們研究音樂美學中音樂表演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美學》中,黑格爾把人類全部的藝術敘述成一個運動著的整體系統,以縝密的邏輯,探討了自然美、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浪漫型藝術等藝術體系,及文學、詩、音樂、繪畫、建筑、雕刻等眾多門類,并由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美學體系。在對美學的論述方面上,他把藝術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并給予其哲學式理念,黑格爾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就是“藝術哲學”, 或者準確的說就是“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研究范圍就是美的藝術。《美學》就是專門研究“美的藝術的哲學力一門科學。 黑格爾給美下的定義就是:“真,就它是真來說,也存在著。當真在它的這種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現于意識,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現象處于統一體時,理念就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這樣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1]142這是黑格爾在批判的吸收柏拉圖、康德、席勒和歌德等人有關思想,并在他的辯證唯心哲學基礎上加以發展的結果。他最大的成果就是在于克服了柏拉圖、康德、等前人思想的一些片認識的基礎上,對美的本質問題進一步作出了深刻而辯證的理解。即美的定義應該理解為:美或藝術不僅是理性內容和感性形式的辯證統一體,而且是理念、感性顯現和二者的統一統一體。這個理念必須是通過感性事物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成為可以供人觀照的藝術作品。因此筆者認為,這黑格爾對美的定義,應該說是此前西方美學關于美的學說一個最好的總結 。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通篇貫底都提到了藝術創造要有生氣灌注的這一原則。在3卷《美學》中,共有96處提到了生氣灌注的這一原則。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黑格爾《美學》著作中最核心的詞匯應該就是“生氣灌注”四個字,他用生氣灌注來表述外界萬事萬物的美與人的心靈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生氣灌注這一標準原則,黑格爾高度贊揚了希臘藝術達到古典美學高峰,特別是雕塑藝術方面,使人的外在形體成為美的,徹底塑造過的,從中受生氣灌注原則。
康德說過:有些藝術產品,人們期待它們表示自己為美的藝術,至少有部分如此,而它們沒有精神,盡管人們就鑒賞來說,在它們上面指不出毛病來。一首詩可以很可喜和優雅,但是它沒有精神。…這些活動自由身持續著,并加強著心意諸力。這里的“精神”就是“靈魂”也就是“生氣灌注”(康德美學著作《判斷力批判》上,第49節關于構成天才的心意諸能力159頁);而詩人歌德,也經常談到藝術創造中的生氣灌注,黑格爾甚至還認為,這種最高度的生氣灌注就是偉大藝術家的標志,與我國的《樂記》中的“唯樂不可以為偽”似乎不謀而合。
筆者認為,音樂顯現絕對精神的具體過程,這是音樂的特殊性。“樂由情起”,音樂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正如《樂記》所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成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音樂是一門抒發人的內心情感、撥動人情感心弦的藝術。其本質是用有限的手段去尋求、表達無限,獲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脫。所謂音樂之學術,其玄奧奇密、博大精深,無不源于音樂自身,其始也,因妙有而來,向無間而至,披洪纖清濁之響,滿絲竹陶匏之器。
二、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中生氣灌注對音樂表演的啟示
黑格爾說:“演奏的藝術家卻象戲劇詩的演員一樣在活動,要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出來,使他自己變成一種受到生氣灌注的藝術作品”上與非表演藝術極不相同。音樂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介環節,才能把藝術作品真正傳給達觀眾,實現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說,音樂不僅是表演藝術,而且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表演的藝術。音樂表演是賦予音樂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創造行為。正如指揮家卡拉揚曾經說:“指揮家不只是總譜的執行者,而且是賦予總譜以生命的人。”音樂表演作為聯系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的中介環節,一方面要創造性地再現作曲家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要為音樂觀眾提供審美享受,進一步影響和提高欣賞著的思想道德情操。因此,音樂表演者任重道遠,他的崇高使命在于:通過自己的表演把音樂的美沁入廣大的聽眾心靈深處,以美引善,提高觀眾的思想品德;以美啟真,增強觀眾的智力;以美怡情,增進觀眾的身心健康。提高對音樂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創造力。促進社會全面、和諧地發展。《樂記·樂情》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注重品德修養是主要的,而掌握技藝在其次。黑格爾在其 《美學》 中說:“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筆者認為,音樂教育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推動著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它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工具。音樂教育給予人的影響不是生吞活剝的灌輸,也不是強迫人們接受,而是采取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的方式進行。這種教育和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人受教育于不知不覺中。因此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參透,音樂表演必須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第一,真實性與創造性的有機統一。音樂美學理論對音樂表演具有指導性意義,音樂再創作過程的范圍是有限的,對于每部音樂作品而言,不同的表演者對音樂理解的程度和意義不同,因此在進行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在還原作品真實性的同時,也要求表演者必須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不斷對譜子進行鉆研的同時,不能只是將其演變為毫無生氣的規則式顯影,而是必須灌注全部心神,將自己對于作品本身的獨特理解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彰顯出自己對于音樂美的理解的獨到之處。
第二,歷史性與時代性必須高度統一。真正成功的音樂表演者,從來都是高度注重基于歷史角度本身來詮釋音樂作品的,他們力求將這種風格做到極致的同時,也不可以脫離當前時代。對于廣大音樂表學者而言,這種表演風格也就是要求必須立足于時代的基礎之上,用現代審美眼光來對待這一歷史現象。
第三,出色的表演技巧與完美的表現的高度統一。
正如黑格爾所說:“演奏的天才在于在實際演奏中能達到作曲家的精神高度,使作品現出生氣”因此,沒有表演技巧就不能談到藝術表現 相反,如果脫離了藝術表現的內在意義,那么音樂表演技巧也將失去了它本身的存在價值。世界著名的歌唱卡拉斯正因為掌握了歌唱高超技巧和非凡的表演方式,才取得了舉世無雙的卓越成就。無論是歌唱家、演奏家還是指揮家,他們都是通過自身對于藝術的領悟,從而根據自身理解對樂曲所做出的表現與外現,對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表達主體會呈現不盡相同的藝術效果,聽眾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通常所講的創作力。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將音樂表演的本質歸結為音樂美學。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他是一位在藝術上有很高造詣的、才華橫溢的世界級指揮大師,他的身上有著作為一名優秀指揮家所應具備的全部素質,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他具有極其敏銳的聽覺、驚人的音樂記憶力、高超的指揮棒技巧、豐富的音樂感覺和果斷而熱情的精神。指揮風格非常熱烈生動,其中的變化也十分的豐富,善于準確地把握和理解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既能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地將樂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善于運用帶有表情的目光和“會說話”的雙臂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音樂表現意圖十分明確。表演達到了瀟灑自如、淋漓盡致。如他曾經指揮過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莫扎特的歌劇《女人心》,中國作品《梁祝》與《二泉映月》等,贏得了全球華人的掌聲。他的指揮充滿著激情和強烈的感染力,充滿著生氣灌注。
正如黑格爾說:“在音樂領域里,靈魂的自由的音響才是旋律”,音樂就是精神,就是靈魂,直接為自己而發出聲響,筆者認為,音樂表演不是演奏一個簡單的音符,而是審美層次上的追求。所以音樂的意境情感的層次,比外在的聲音的質感和高超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能傳情,能動人。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現實社會中,我們應以黑格爾的“生氣灌注”之“道”來判斷藝術作品的審美標準,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有可能具備真正的、久遠的藝術生命。而要達到生氣灌注,往往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達到“無我”的境界。
三、結語
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今現實社會中,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中的“生氣灌注”之“道”給我們今天的音樂表演藝術帶來了許多重要的有益的啟示,我們應以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中的“生氣灌注”之“道”來判斷音樂表演藝術作品的審美標準,即灌注所有的心神到音樂表演藝術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自由的和使作品從無生氣、缺生氣變得充滿生氣的賦予以生命的創造行為的最高境界,這才是音樂表演作為第二度創造的本質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一、二、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高拂曉.邁爾的音樂美學分析及對音樂表演的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4).
[4]申小龍.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對音樂表演的啟示[J].學理論,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