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不管如何改教學有效性都是廣大教師追求的目標。教師作為實施學校素質教育和落實新課程理念主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要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積極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怎樣建立初中物理教育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課程理念;有效性;實踐
作為物理教學工作者,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實有效教學,就要結合物理教學現狀、結合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利用好身邊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不管是傳統的教學,新理念下的教學還是將來的教學,我們的基本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讓學生得到發展,而它卻離不開“實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受方方面面、多種因素制約的復雜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不斷探索與創新,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怎樣建立初中物理教育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設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案時都要從促進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考慮,不能照搬書本和教參書。設定《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目標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課堂教學時間等因素,“慣性”的知識內容沒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而是把重點放在探究實驗上,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究。課堂上時間相對充裕,而且通過師生合作解決了學生能力水平差異的問題,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創設情景——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的過程進行實驗探究,學生通過這個過程體驗了自己探究獲得成功的愉悅。實踐證明,物理課堂教學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過分強調所謂的全面,常常會得不償失。
二、改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要想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是物理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機械教學方式,進行全新的、啟發式的教學模式,盡可能的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對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來說,枯燥的、難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抽象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無從下手。例如,熱學中的分子、力學中的密度、壓強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的層次較低,難以把物理課堂的學習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所以,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當好引導的角色,充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互動學習中,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中心,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唯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為例,實驗名稱: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究實驗工具:凸透鏡、光屏、F 型發光二極管、蠟燭、火柴、光具座、雙面膠等。
實驗步驟:
①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間位置,把光屏和蠟燭放在凸透鏡的兩邊,充分使蠟燭的火焰和凸透鏡光屏的中心點在同一個高度上,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
②把蠟燭放在距離凸透鏡較遠的位置上,再點燃蠟燭,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
③進行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較為清晰的蠟燭的成像為止,然后,記錄凸透鏡和蠟燭之間的距離、具體成像和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像的大小和倒正等;
④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的一端靠近一部分,重復(3)的步驟,并做好記錄;
⑤再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的一端靠近一部分,觀察具體的成像在哪?成像是怎么樣的?實驗總結:
第一,如果物體成像是實相時:物體越是靠近凸透鏡,其所成實相越大,并且物體和成像的移動方向是一致的(物近像遠像變大)。如果物體成像是虛像時:物體越是遠離凸透鏡,其所成虛像越大,并且物體和成像的移動方向是一致的(物近像遠像變大)。
第二,如果物體成像是實像時:①當u>v 時,等價于u>2f f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著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要實現主體教育思想就必須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通過學生的有效參與,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學習、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具體操作等都應盡量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絕不可以越俎代庖。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在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把備課要點放在挖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點上。切入點的選擇是靈活的,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放得開。
四、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和靈感,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提倡物理課堂教學要進行探究式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無疑會在一些問題上對結果產生分歧,善于把握課堂的教師,會將這些分歧轉化成最有效的教學資源,因為在這種分歧下教會學生新的東西,會為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會讓學生對新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所以,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為題,老師應該好好加以利用。孔子曾說:“多聞闕疑,多聞缺始。”即主張廣聞質疑。正所謂疑是知之始,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從這一點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組織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以“培養青少年‘不唯書、不唯上、只為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品質”為目標,使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同時,教師在鼓勵和啟發學生質疑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實際組織班上同學開展一些有效的探究活動。最后,根據學生發表的意見先對學生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然后再進行總結和歸納,使學生系統的掌握此知識。教師通過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同學共享,共同交流和探討,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的熱愛。同時形成豐富的物理思維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五、結束語
初中物理教師想要實現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定要建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進而轉變傳統的物理教育教學的教育理念,對所教的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萬滿.新課標下初中物理的有效教學和有效學習的探究[J].教育界,2013,22(32):69-73.
[2]吳敏.課堂觀察: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保證[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12(10):11-35.
[3]陳忠.新課標下幾點嘗試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2013,11(22):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