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芬 劉曉紅 張弘弘 徐廣銀
【摘要】清華大學于2003年最早開設新生研討課,并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新生研討課是面對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的小班研討課程,該課程由學術水平較高的知名教師執教開班,以自由輕松的的教學環境啟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并增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高效教學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新生研討課 高等教育 ?學習興趣 ?啟發式教學
【基金項目】蘇州大學青年教師自然科學基金,蘇州大學科研預研基金項目(SDY2014A25)。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19-01
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已呈現多樣化,結合各個不同的專業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本文主要以2014年在蘇州大學醫學部開設的一門新生研討課:《轉化神經科學——探索腦的奧秘》為例,闡述這一新興的課堂教育的帶給我們的教學感受。
該課程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互動式課堂教學來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與合作的狀態下,配合教師的引導,輕松愉快而有效地學習。學生之間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而增長知識,鍛煉思考和表達能力;教師也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及時得到課堂教學反饋,從而及時調整和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教學相長。
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
新生研討課是一門針對本科一年級學生的選修課,其教學規模一般為10-20名學生,這樣的小班化教學更方便教學課堂環境的改變[1]。《轉化神經科學-探索腦的奧秘》這門課的學生是15名,這次教學所采取的課堂環境即討論模式,將課堂的桌椅重新排列并圍成正方形,分4個小組,老師也算小組成員之一,這樣既可以減少原本課堂嚴肅的教學氛圍,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親和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互動性,從而達到營造輕松教學課堂環境的效果。
二、促進師生和生生的交流互動
交流互動包括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和熱情[2]。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過分強調自己是組織者、指導者,而是更多地顯示老師自身也是參與者和討論者;同時重點鼓勵小組之間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堂大辯論,提升學生的熱情。在課堂教學后,老師通過QQ群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不僅對已授課內容進行答疑和辯論,也對擬授課內容進行輔導和解釋;同時老師也歡迎學生面對面互動,這樣不僅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活動,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
三、正確引導學生的頭腦風暴
現代心理學表明: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提高學生的自學和社交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3]。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注意創設重要和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頭腦風暴。該課程將每5個學生分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互動交流,產生合作互動的積極性和熱情;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和辯論競賽,達到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課程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心得的總結匯報,并進行小組的自評和互評。
四、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
研討課的模式不僅是老師可以講,更多的是讓學生可以講。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是老師授課不用或少用PPT,老師只是課堂秩序的維持者和終結問題的回答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多講,同時協調好讓少講或不愿意講的同學多講。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可以實現,也可以在實踐中更好的完成。在本屆新生研討課的最后3個課時中,執教教授還將學生帶進了實驗室進行學習,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室進行參觀,并與實驗室的學長學姐進行交流。面對實驗動物、各種實驗儀器及研究生熟練專業的實驗操作,學生們的學習欲望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提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高更強。大家強烈要求下次再開課一定要增加實驗室參觀學習的時間。
新生研討課是教學改革開放中又一新生事物,我們將通過不斷創新讓學生增加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獲取有用知識,為將來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服務于社會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愛華.新生研討課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4):58-60
[2]劉俊霞.新生研討課:一種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7.
[3]張文雪,劉俊霞.新生研討課教學理念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139.
作者簡介:
胡淑芬,女,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實驗師,理學碩士,現主要從事研究生教學及實驗室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