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霞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等待,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喚醒、等待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教師如果能把握“等待” 的時機,掌握“等待”的藝術,可以激勵學生展開思維的雙翅,在知識的時空里自由飛翔,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別樣的精彩。學生將會給你一份驚喜,讓精彩在等待中綻放,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耐心 ?等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07-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理念除了強調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外,更多地是強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親身經歷、動手實踐、主動探究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學會耐心等待,給學生自由的空間,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自覺地進行知識建構,教師再作適時恰當的調控,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有了內化的過程。
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要利用課堂的每一個瞬間給學生以機會。只要我們再等待一下,就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大門,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正如一首美妙的音樂需要有歇拍、休止符,無聲勝有聲。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學中的“等待”描述為“課堂上出現一種靈敏的寂靜的氣氛”。一朵朵智慧的花朵正在這無聲的等待之中悄然綻放;一雙雙隱形的翅膀正在這寂靜的課堂中蓄勢飛升!
一、等待——讓學生激情迸發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把需要學習的數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機會,引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學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當中。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的概念以后,再讓學生想辦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的周長。經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與動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種測量方法:①滾動法;②化曲為直法;③把紙片對折、對折再對折,再測量圓弧的長,乘以8。這時,教師在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繩子,上面系著一個小石子,甩動繩子,形成了一個圓,然后提問:“這個圓的周長你有辦法測量嗎?”面對這個問題,學生一時之間陷入了迷茫,從而產生了認知的沖突,學習的激情空前高漲,這時,讓全班同學去研究圓的周長應該如何去計算,學生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當中。
在這里教師巧妙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中(測量圓形圖紙片周長)產生了學習的自信,而在解決實際問題(計算甩動的圓的周長)時產生了困惑,認識到原先的測量方法存在著局限性。從而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激情,這時引導全體同學探究圓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效果最佳。
二、等待——讓學生自主發現、探究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學生的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他們的探究過程就會變得多姿多彩,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等待學生的發現。
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橡皮筋。讓學生用兩只手的四個手指把橡皮筋拉成一個長方形。然后提問:如果要使長方形的面積變大,有什么辦法?如果要使長方形面積變小,又該怎么辦?教師在學生動手實踐時,要注意學生在操作時的表現,要積極深入地參與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去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和看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接著讓學生用若干個面積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紙片去擺長方形,并記錄長方形的長與寬及面積,為進一步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這里教師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個橡皮筋,并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到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從而為學生有針對性地探究長方形的面積掃清障礙。學生的發現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關鍵是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并提供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進行主動探究,最終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等待——讓學生自我否定錯誤
新課程的課堂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它不是教師可以完全預設的,教師也不可能牽著學生走進自己的教學設計的軌道。再加上每個學生對事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難免就會有出錯。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捕捉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教學資源,特別是要等待學生的錯誤資源,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提供他們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合作交流,各抒己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等待——讓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新課程對于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同時,新課程也非常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這樣,會有效地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讓他們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個性得以張揚,潛能得以開發。
比如在《解決春游中的實際問題》一課時,有這么一道題,六年級45個同學去公園玩,公園規定:門票每人10元;一次性購票50張以上(含50張)享受8折優惠。請你設計一下購票方案。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得出了下列四種方案:
方案一:10×45=450(元)
方案二:10×50×80%=400(元)
方案三:10×50×80%=400(元) ?400-5×10=350(元)
方案四:10×50×80%=400(元) ?400-10×80%×5=360(元)
面對四種方案,匯報的同學說出了各自的理由。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買票;讓學生每人各自買票;方案二是按八折買票50張;方案三是先按八折買票50張,再把多余的5張票以原價賣出;方案四認為把多余的5張票以8折賣出。面對學生出現的四種購票方案,教師沒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評價,而是去等待學生做出評價。學生的評價很快集中在對多余5張票的處理上了,主要有3種不同的觀點:①按原價(10元)的價格出售多余的5張票;②按打折后(8元)出售5張票;③把這5張票送給去公園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難的同學。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普遍選擇和接受了觀點③。
上述案例,學生雖然沒有選擇最省錢的方案三,而最終確定選擇用錢比較多的方案二。但是,通過學生對方案的自我評價,學生不但學到了怎樣去面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而且學會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體的生活問題。學生在不斷評價和反思的過程中,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也許已經對學生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一些顫動,難道這不是我們期望得到的嗎?
五、等待——讓學生個性張揚
學生的學習數學過程應該是主動構建,自主探究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要非常重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個性化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識本身的特征。但是,也卻不應該是每個學生認為都“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而應該要有學生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從這一點上說知識應該是立體、豐滿的,帶有學生個人色彩的感悟。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乘法的簡便運算》時,有這么一道題:24×25,教師在巡視時,發現了學生的解題方法非常多,經過匯報,有以下幾種:
① 24×25=24×5×5=120×5=600
② 24×25×=25×4×6=100×6=600
③ 24×25=25×8×3=200×3=600
④ 24×25=25×2×12=50×12=600
⑤ 24×25=4×6×5×5=(4×5)×(5×6)=20×30=600
⑥ 24×25用列豎式計算得600
面對如此多的方法,教師耐心地等待學生對上述方法的感悟,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和對比,一致認為:兩位數乘兩位數(非整十數)如果要直接計算,只有進行列豎式,但是比較麻煩(如方法⑥)。引導學生進行仔細地觀察,學生最終明白這幾種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數或整百數,從而比較簡便。并對①—⑤進行比較,最終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方法最簡便。
上述教學片斷,教師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所在,并且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感悟到簡便運算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學會解答問題,還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作為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做到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學等待作為一種教學習慣,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感受一切、理解一切,把學生看作一群活生生的孩子,在教學中通過設置高質量的問題,積極關注學生,精心的鋪設,提供善意適時的幫助,真誠的鼓勵,適當的評價,滿足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意識,從而在積極等待中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當學生學習成功時,教師要學會等待,和學生一起分享經過自己的艱苦探索最終掌握知識的成功喜悅,激勵他們加倍努力,從而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時,教師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學生的發現,適時、有效地幫助引導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相信等待一定會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精彩。等待是一種心態,一種理念,是心中有學生,更是教學的智慧。愿這美麗的等待常駐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