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勛華
【摘要】差點教育理念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其次,提倡平等、寬容的人文精神與師生互動;最后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理性的科學教育方法。差點教育的最大優點就是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僅僅適用于小學語文學科領域,還適用于中小學多學科領域。
【關鍵詞】差點教育 ?實用性 ?初中物理 ?個體差異上的優缺點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47-01
差點教育理念,是吉林省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黃寶國書記于2013年4月首次提出的。他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人的個性差異。差點教育的最大優點就是他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僅僅適用于小學語文學科領域,還適用于中小學多學科領域。
實施差點教育過程中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研究差點。充分研究學生的優缺點,發揚其優點亮點,彌補其缺點的不足。從這兩方面入手,課堂效果明顯提高。
一、原有基礎知識上的差異上的有效指導
在我教過的一界學生中有這樣一件事讓我記憶優新,那是我半路接的一個初三年級的學生,對他們的基礎我不甚了解,其中四班有一個叫王超的學生一直是學年的前幾名,各科成績都在前茅。但再一次模擬考中他的物理成績卻很低,我有些不太相信這個成績,但事實就是如此,于是我把他的試卷拿來進行分析查找,終于找到了他成績的差點就在于他的密度相關知識沒有掌握好,導致了浮力、壓強的相關問題都錯了。找到了這個知識相互聯系的差點,我給他進行了指導,讓他先對密度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加強,在隨后的考試中相關的問題都迎刃而解,成績迅速回升。后來他掌握這種通過問題查找原有知識差點的方法,使他在以后的學習中收益甚佳考上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學。
二、學生空間立體感上的認知差異
在九年級物理中電與磁的學習中對通過螺線管的繞制問題解答時,有一部分學生在畫圖時無從下筆,并且不知電流方向、磁場方向、繞制方向。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學生沒有空間立體感,出現了空間立體感上的差點。為了打破這種差異我制作有立體感的教具讓學生觀察體會后再畫圖就明顯好轉,圖形和習題的解答都得到提高。
三、學科知識上的轉化上的差異
初中物理中機械運動中路程、速度、時間的計算問題很多同學就一節數學題的方法來解答,例如:一列長200米的火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整列火車通過1.8千米長的大橋所用時間是100秒,那么這列火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少?班級中有7名學生是這樣解的(1800+200)/100=20這是在用數學計算解答物理問題,他們在思維方法上出現差點,這類問題英愛運用物理思維的方法分析后,還要按照物理解答的方法去解題,才能使你的計算具有物理意義。教師在給與示范的解答這樣學生才能理解物理解答問題與數學解題從思維方式到解題步驟的不同,從而才能達到提高成績的效果。這既是學生對于解決物理問題還停留在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同時也是思維方法上的差異。
四、學生共性方面的差異的有效指導
(一)巧用數學方法解凸透鏡成像問題
在八年級物理中的凸透鏡成像中有這樣一類問題判斷凸透鏡焦距可能范圍。例如:某同學將一只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5厘米處事,在光屏上得到燭焰一個縮小的像,當燭焰距凸透鏡9厘米時在光屏上得到燭焰一個放大的像,這個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多少?有很多同學不會進行計算,無法找到。我不知道原因所在,于是我就在班級中找到那些做錯的同學,詢問他們是怎樣思考和解答這個問題的,聽了他們的敘述,我終于找到了,他們的差點就在于不會巧用數學法解凸透鏡成像問題。于是我幫助同學們分析指導可根據凸透鏡成像條件來確定凸透鏡的焦距范圍或判定成像特點屬于比較難的一類光學題,因為凸透鏡成像時物距、像距、焦距這三者關系中存在一個范圍大小關系,解答這類問題可以巧借數學中的解不等式的方法,將物理與數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研究不僅可以將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還可以開闊視野,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
(二)概念理解的差異
例如:某人從甲地到乙地,他以1.5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后,改用2.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求他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此題學生在解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解為v=(v1+v2)/2=(1.5m/s+2.5m/s)/2=2m/s,產生錯誤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將平均速度誤認為是速度的平均數,對此概念的理解上的差點,我采用課上重點辨析誤點,是學生從根本上得到認識。
物理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是門比較難學的學科。學生的兩極分化,一直是困擾物理教師的難題。運用差點教育的理念來指導教學,不僅有效的遏制了兩極分化,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寶國.差點教育理念的生成與發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