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金來
【摘 要】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的程度。創設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的一種教學藝術。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使學生聽其言、入其境、動其情,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以積極愉快的心態和旺盛的精力主動求索,主動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的各種理論無一不是數學問題解決的結果。一個好的數學問題離不開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公式,或蘊含新的數學思想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或數學背景,更能激發起由情境引起的數學意義的思考。
一、創設故事情境,增強導課效果
俗話說:“鳳頭、豬肚、豹尾。”一節好的數學課的課堂導入就好比“鳳頭”,新穎的導語,巧妙的導入,一開課就能吸引住學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亢奮狀態,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因此,自然、巧妙、精彩的新課導入,是整個數學教學成功的開始,它常常會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愛聽故事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好聽的故事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有利于增強新課的導入效果。
如,講“有理數的乘方”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 “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我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你認為國王的國庫里有這么多米嗎?若滿足大臣的要求,國王的國庫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請估算,同學們,你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結果嗎?只要你學好了有理數的乘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能強烈地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新課的導入效果。
二、創設趣味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驅動力,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內在因素,是學生學習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學習提供最佳心理準備,在數學課堂中創設一個趣味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一個籠子里裝有雞和兔,其中頭有45個,足116只,請問雞、兔各幾個?”學生馬上興致勃勃,爭先恐后提筆計算,但在較短的時間難以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時我提示:“兔子提起前兩只足,統統都立正!”全班同學開懷大笑,教師問:“現在有幾個頭,幾只足?”“45個頭,90只足。”學生回答。教師又問:“少了幾只足?”“26只足。”這時學生茅塞頓開,基本上異口同聲地說了兔子13只,雞是32只這個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
三、創設問題情境,開拓發散思維
發散性思維著眼于探索未知事物,它鼓勵人們大膽猜想,追求事物的新關系,尋求問題的新答案。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的發散性表現在對問題不急于歸一,而是在提出多方面的設想或各種解法之后,經篩選找出比較合理妥善的解法。發散性思維具有求異性、探索性、創造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訓練中我這樣設計:“已知A、B兩地相距48千米,甲每小時行8千米,乙每小時行6千米,現在知道甲、乙分別從A、B兩地出發,……后面請同學們把這道題編完。”(展開自己的想象,發表自己的意見)。一名學生說:“我編下去是問他們幾小時可以相遇”?馬上有同學指出:“不對!因為題目中沒有講清甲、乙按什么方向出發,如果是同向而行怎能相遇呢?”又有同學說:“只有方向不行,甲乙兩人是同時出發,還是一先一后呢?”留足時間給學生盡興討論爭辯,讓每位學生自己把這種條件開放且結論亦開放的題目自編自解,激活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當作一門藝術去創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用自己的智慧和愛心,創設生動活潑的數學問題情境,使問題情境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結構三者和諧的統一以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為教學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愉快地學習,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