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玲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必需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可見,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合作學習卻往往流于形式,有時候僅僅局限于小組討論等缺失,實效性差。我認為,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教師要把握合作學習的四個要素,并努力實現。
一、全員參與,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重在共同參與,為此,教師要把小組合作學習引進課堂。為了完成某種共同的學習任務,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助性學習,確保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和任務。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現有的學具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你如何量地上圓形花圃的周長?”學生可能會說,用軟繩繞花圃一周,然后量軟繩的長;又如“你如何量圓形碗口的周長?”“量圓形紙片的周長?”學生可能會講出許多化曲為直的方法。隨后,教師可以用繩子纏住粉筆頭在空中劃出一個圓,“那么,你能量出空中這個圓的周長嗎?”用剛才的工具和測量方法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從而產生較強的探究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習小組的組長對組員提出明確的分工。一個同學負責量圓的周長,一個同學負責量圓的直徑。一個同學進行記錄,一個同學負責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合理的分工,組員承擔著相應的任務,肩負著自己的職責,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二、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會有區別,他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構建自己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同時個人思維往往具有局限性,有效的合作學習就是要實現優勢互補,彌補個人思維的局限性。“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開展合作學習,可以擴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的傳播量,達到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的效果。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和他人交流、分工、合作、同時要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合作進行有效指導,評價反思,并在評價反思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努力尋找改進的辦法。如在教學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我用了這樣一個例題“人的心臟跳動的次數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青少年每分鐘約跳75次,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嬰兒每分鐘跳多少次?”先讓各個組互相討論一下,然后,各組選一個代表匯報本組的解答方法。學生1:我們是這樣求解的,把75平均分成5份,先求1份是多少,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份,合起來是9份;再求9份是多少?列式為75÷5×(4+5)=135(次)。學生2:我們是這樣求解的。題目告訴我們嬰兒每分鐘心跳次數比青少年多4/5,先求出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的次數75×4/5=60(次),然后再求嬰兒每分鐘的次數:60+75=135(次)。學生3: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題目告訴我們嬰兒每分鐘心跳次數比青少多4/5,把青少年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看作單位“1“,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相當于青少年的(1+4/5)=5/9,列式為:75×(1+4/5)=135(次)。學生4:我們是這樣解的,因為嬰兒每分鐘心跳次數比青少年多4/5,可轉化成嬰兒每分鐘心跳次數與青少年每分鐘心跳次數的比是(4+5)。學生5:第一步先求出嬰兒每分鐘心跳次數與青少年每分鐘心跳次數的和是75÷5/(9+5)=210(次),然后210-75=135(次)。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以上幾種解法,對每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進行梳理和反思。這種呈現例題之后,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討論、發言,最后讓學生對每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進行梳理和反思。這樣的教學,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和探索精神,又學會進行互相交流,增進了合作意識。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境界。
三、及時鼓勵,合理評價
有了好的合作內容,并不等于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如何避免優生滔滔不絕,中下生默默不語的局面呢?除了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鼓勵和培養學生勇于思考,敢于發言,善于表達的意識和能力之外,巧妙地運用評價手段,也是提高小組合作實效的方法。
小組合作評價,是確立一種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個人努力上進并且樂于與同學互相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應注意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學習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小組集體的評價。但是我們不要忽視了在合作學習中轉變和提高學困生的任務。為使學困生積極參與學習,如果小組中推薦其中的學困生作發言代表,要及時鼓勵、表揚。要幫助學困生共同成長,教會學困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提示學困生發言的內容,采用種種辦法讓學困生有更多的學習、展示機會。
四、塑造精神,培養品質
合作學習不僅僅要促進知識與技能的發展,也要強調過程與方法的指導,更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和走向社會奠定思想基礎,培養合作品質。因此務必注意以下兩方面:
(1)合作學習要培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在小組合作學習初期,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學生往往為了一點小小的得與失不能友好相處,交流時不善于傾聽,當別人的意見同自己的意見不能統一時,難以寬容他人的不同意見,談話遠離問題,課堂秩序較亂等。實際上,合作交往不僅僅是知識信息的交流,同時它還是情感的溝通,心靈的交匯,思想的碰撞。合作學習需要參與者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欣賞別人,從而達到提高自己、教學相長。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只看到自己的優點的人是孤芳自賞,而善于發現別人優點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教師要重視學生合作學習情感的培養。①要加強組長的合作技巧培訓,如:怎樣組織學生發言,怎樣在小組內分工,遇到小組意見不一致時怎么辦?②要教會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要講禮貌,別人發言時要注意傾聽,學會補充;③要教會學生學會理解他人,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要寬容他人。④要教會學生會欣賞他人。當同伴有新的想法時,說說“你真棒!”當同伴夸贊你時,說說“你也行!”當同伴否定你的觀點時,說說“也許你是對的,讓我們再一起想想。”組員之間既有肯定、表揚、鼓勵,也有情感的溝通,人文關懷。堅持這樣做,學生就會感到樂于合作,愛好合作,善于合作。
(2)合作學習的精髓在于塑造人的合作的精神。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獨立意識比較強,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合作學習不光是為了合作,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讓學生懂得:合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教師要積極創設機會,讓學生從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合作學習區別于個人學習的優越性,從而培養人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情感,并因此形成終身參與合作的品質。當一個學生變得不僅僅是在數學學習中樂于跟同伴合作,在其他的領域也積極與人合作,那我們的教育就促進了生命的和諧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合作意識,互幫互學,增進團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拓寬知識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包括學困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內在動力。因此合作學習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只要我們把握好上述四個要素,認真實施,不斷總結經驗,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