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麗
【摘 要】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程度最高的問題之一。本文試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的有關知識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以及如何預防。
【關鍵詞】原因分析;心理學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預防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14周歲以上18周歲以內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和有關刑事法律所規定的犯罪行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非常復雜,多種多樣。總的來說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交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為的發生。
(一)主觀方面
首先,從心理方面分析,未成年人由于認知能力和分辯是非能力差、無法抵制各種不良影響,對自己不了解和不理解的現象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求知欲;因社會經驗不足,辨別是非能力不成熟,導致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不良因素、不良文化的影響,并進行模仿,而產生過激行為,最終釀成悲劇。
其次,從生理方面分析,由于未成年人身體正在發育期間,情緒、情感的社會化還不成熟,導致行為易受情緒的影響。另外,現在的飲食結構、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未成年人生理成熟年齡普遍提前,心理年齡卻明顯滯后,因此,當他們無法處理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時,就會采取一些過激的手段和行為來進行解決,不知不覺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客觀方面
未成年階段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之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還未成熟,在成長過程中容易接受錯誤、消極的影響,進而形成犯罪心理,最終實施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的社會化成長主要是在家庭、學校等直接生活的環境中實現的。
1.家庭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未成年人一生中履歷的第一個場合,是他們發展歷程的出發點。在未成年人發展歷程中,家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情況對未成年人不健全品德的形成是最為直接的影響。
(1)家庭結構的缺陷。家庭的殘破,催快了未成年人的犯罪。家庭和睦、完整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感情不和、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緣故失去了夫妻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粉碎。在這種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支柱倒塌,生存成了問題,所有的責任就落到了妻子一人身上,再加上家務勞動的壓力、時間、精神等限定,對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誨,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感情交流不平衡,人際關系淡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自閉、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由于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淺,在不良情況的影響和他人的挑撥、引誘下,很容易踏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成長。一些家長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心理特征的成長規律,造成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重要原因。據廣東省少年管教所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育方法不當有關。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嬌寵、溺愛: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逐年升高,就是因為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往往對子女采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即使子女做錯事也對其包庇的態度,使他們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這樣孩子踏入社會后,當他們的個人利益和需要不能達到滿足時,就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法規,從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簡單粗暴:與溺愛正好相反,個別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些家長發現孩子做錯了事,不顧子女的自尊和人格,對他們想罵就罵,抬手就打。一方面,家長的行為給子女提供了模仿的榜樣,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觀念。另一方面,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導致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從內心視父母為敵,離家出走,在壞人的教唆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第三,放任自流:父母無視子女成長的教育,對子女的行為舉止不理不管,任其發展。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形成冷酷的、狂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不良性格。他們在父母的放任下過早的走向社會,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導和監管,缺乏正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被社會上各種不良因素的誘導和影響下,極易構成犯罪心理,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期望過高: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寵愛孩子的同時也對他們寄予更高的希望,而子女盡最大的努力也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這樣就導致孩子就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焦慮不安,產生逃避和逆反心理。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情況下很可能會離家出走,以至誤入歧途。
第五,缺乏情感溝通:有的父母由于工作或生意上的原因只注重子女的物質需求,缺少與子女情感上的溝通,再加上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期,心理上的迷惑和疑問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指點,內心的需求無法滿足,現實的心理無以發泄,久而久之,心理問題越積越重,進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少同情心和責任感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由于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實施暴力犯罪。
(3)父母行為不良。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舉足輕重,父母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子女的成長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孩子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意志的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行為,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并使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做事,在其內心中種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4)家庭氣氛不和睦。家庭氛圍可以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沖突的家庭氛圍,與違法犯罪行為率關系甚大。不幸福的家庭比幸福的家庭,其子女違法犯罪者明顯增多。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經常吵罵、指責、揭短、廝打,家里彌漫著一種不和諧的氣氛,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長久下去會造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礙。有些子女為了逃脫這種不和睦的家庭而離家出走,流落街頭,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5)家庭過于貧窮。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質或者父母雙方都下崗,家庭條件過于貧窮,容易令孩子在同齡人中產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和仇視社會的心理,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物質需求,往往挺而走險。家庭居住周圍的環境條件不良,周邊人員的道德素質、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孩子受周圍不良人員的影響,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教育的缺失
學校也是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不良教育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他們抵制和消除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長,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1)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觀念上大多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是方法簡單、流于形式,而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再加上在教師隊伍中,確實有個別素質差、職業道德低的人。再就是在一些學校中,以學生的成績來區分好壞,并以此為據,人為的把學生分成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打擊,令他們失去了進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學生的厭學、輟學,流失到社會上形成不良群體,無所事事,在壞人的教唆下,墮落為犯罪團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學校法制教育方面課程簡單,效果不佳,這也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課老師大部分由政治老師兼任,專業性不強,這樣就無法詳細解釋專業法律知識方面的問題,上課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另外,法制教育也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授上,不能使學生形成與法律規范的要求相適應的價值觀,不能讓學生用法律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沒有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反而讓一部分學生由于了解法律規定而鉆法律的空子,心懷僥幸,而走上犯罪道路。
(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后。就我國學校現行的青春期性教育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青春期性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在遮遮掩掩中進行,學校沒有成為學生獲得性知識的主要渠道。而未成年人的青春發育期基本上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的,但是由于無法獲得正確的性知識和性教育,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使得他們在性知識上表現為懵懵懂懂愚昧無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及淫穢音像制品等。由于心理方面的不健全,以及道德法制觀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未成年時期由于心理方面的不成熟和緊張繁重的學習負擔及家長望子成龍所造成的巨大壓力,這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了各種心理困惑。但是,由于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沒有安排專門的心理課程,只是將心理教育的內容并入思想品德教育中,這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和引導而更加嚴重。當他們無力承受時,很可能走向極端,通過暴力等方式發泄出來,造成暴力、強奸等犯罪。就我校也是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
3.文化市場的失控
由于文化市場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濫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未成年人處于求知和探索的人生階段,其主要的學習行為方式就是模仿。各種黃色網站、暴力網絡游戲等等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并且殘忍、好斗。調查表明,有上網經歷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占到未成年人犯罪人數2/3。由于在網絡虛擬世界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未成年人的心理隨意性不受控制,上網便成為很多處于心理閉鎖期的未成年人緩解內心緊張、釋放內心積郁的理想選擇。他們長期迷戀于網絡虛擬世界,因沒有經濟來源,為了支付高昂的上網費用,不得不以身試法,實施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
二、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是社會上各種消極因素、不良影響,惡劣環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綜合作用的結果。在一定意義上,犯罪實際上是社會消極面的綜合反應。既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問題,單單靠一個部門不可能解決,或某一種方法可解決的,必須社會各界一起努力,齊抓共管,通過政治的、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只有這樣,才能標本兼治,更好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自我預防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成長階段來看,往往是未成年人自身認知能力低,防御能力差以及控制能力不夠.應認真學習《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遵守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道德規范,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分辨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社會上的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
(二)家庭預防
家庭結構失調、家長不良行為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當,都是造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家庭成員應是最早發現未成年人犯罪的蛛絲馬跡。特別是初犯階段,家人如能及時制止、教育;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細胞。抓好家庭教育,就是從源頭上制止了未成年人犯罪。對于整天忙工作、生意、忽略子女教育的家長,要重視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與孩子勤交流,讓孩子內心充滿愛,這樣的孩子就會有愛心,有同情心,有責任感……這些都需要做父母的正確引導。家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是在外跌倒受傷時可以療傷止痛、補充能量的地方。其實孩子都是很容易滿足的,他們并不是對父母的要求很高,每天放學回來給孩子一個親密的擁抱,一個幸福的微笑,都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在關心他、愛他。
(三)學校預防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首先應教學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教傳授文化知識。學校應改變現教育模式,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積極探索當今形勢下學生該如何教育的問題。必須糾正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回歸教育本來面目,認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勢下學校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學校開設法制課程,設置專業法制教師,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讓學生每周至少有一節法制課。增加心理健康課程,開設心理咨詢室,為越來越多問題少年解決心理問題。學校、老師要認真履行好應盡的各項職責。
(四)社會預防
社會力量要在提高家長素質、彌補家庭缺陷方面發揮作用。社會應當建立以社區為依托的家庭支持體系,充分利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為所在區域的家庭,尤其是弱勢家庭、問題家庭提供無償的幫助和支持。首先,社會要幫助父母提高自身素質。社區有關機構要督促父母定期參加家長學校、家長培訓班,學習子女教育的方法,提高子女教育的能力,幫助父母與子女建立正確的親子關系。其次,對問題家庭進行社會干預。社區要深入了解本區域內的家庭狀況,對問題家庭做到心中有底,并且要做好定期家訪或者通過鄰居街坊及時了解有關情況。要為問題家庭的未成年孩子的咨詢、援助甚至是托管工作做好準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更好的改善教育工作,需要全黨、全社會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我們堅信,有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有各行各業的配合及綜合治理,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一定能夠進一步得到優化,處于困境中的孩子們一定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http://www.oy.net.cn/doc/view/24/8648.html
[2]周國平.《犯罪學新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04年出版,第110頁。
[3]楊煥寧.《犯罪發生機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年出版,第63頁。
[4]http://www.jcrb.com/zyw/n310/ca274605.htm
[5]中央政法委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領導小組.《預防閑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R].中國檔案出版社,北京,2002年出版,第6頁。
[6]王秉中主編.《罪犯教育學》[M].群眾出版社,北京,2003年出版,第218頁。
[7]王大偉.《中小學生被害人研究——帶犯罪發展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