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梅
【摘 要】寫好作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對許多中學生來說是一件難事,其實要寫好作文,還是要講究一點寫作技巧的,除了技巧,有很多東西要在平時努力的,不能到寫作文時才作打算。怎樣才能寫好作文那?要做到:激發情感,培養興趣;學會觀察思考,重視積累,打好基礎。
【關鍵詞】激發;情感;培養;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語文教師總是說,學生讀的東西不多,懂得太少,缺乏寫作材料,把不住作文主旨,結構。還有的教師說自己學生寫作語言怎么怎么差,都讀初中了,怎么連話也寫不通,如此等等。我聽后雖有些困惑,但認真回想,自己在作文教學中也有違作文指導規律,沒有解決好學生作文指導中的實際問題,未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去寫貼近生活的作文。怎樣才能寫好作文那?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情感,培養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開發智力的動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學都必須嚴格遵循興趣性原則。只有當學生對寫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快速作文訓練才會有成效。心理學同時告訴我們,興趣與當前的需要有關,因此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辦法雖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向學生進行快速寫作目的教育,如果學生認識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他就會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道理上,學生們都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學生都不大喜歡寫作文,對作文感到害怕、厭煩,一提起筆來便頭疼不已,搜腸刮肚也難以下筆。因此,學生就要致力于提高對寫作文的興趣,從“要我寫”的被動狀態向“我要寫”的主動狀態轉變。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寫作的興趣。言為心聲、情動于中,辭發于外。好的文章無一不是人們激情感慨之作。有了情感,思維自然活躍,心潮涌動澎湃,思想的浪花碰擊飛濺,很想一吐為快,哪里還有冥思苦想的窘境?文章要感人,首先自己要對生活有所感悟。要把生活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生活——只有學生熟悉的生活才是學生作文文思泉涌的不竭的源頭。
二、多觀察,學會觀察思考
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于“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別犯“腦熱病”,三分鐘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學會觀察對于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愿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三、重視積累,打好基礎
作文要學會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語匯是文章的細胞。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于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并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百字新事”訓練讓語言積累、語感培養與思維發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學生用百字左右的篇幅記錄當天發生在身邊的,或當天聽過、讀過、看過的新聞,做到語言精煉、流暢。百字新事與寫作日記有著本質區別,不求長,不求多,唯求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寫”方面。閱讀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剪報作文”訓練要求學生每天剪報一篇,旁加對文章的點評、心得、聯想,可從文章的主題與內容、情感出發,亦可從文章寫作方式方法入手。
只有把握住寫作的好材料,有代表性的材料,將其用于作文中,文章才會充實、豐富,才會感染讀者。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中只有從作文主旨、材料、結構、語言等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學才會有實在的效益,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