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梅
初中語文教學是整個初中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各學科教學的基礎。筆者經過調查發現:不少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或存在預習目標不明確、方法不得當、預習不到位等現象。導致了課堂學習的盲目和低效,使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挫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也告訴我們“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以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前預習呢?
一、重視并精細做好語文課前預習
學生的預習效果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上,為更深入的文本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課標語文教學要求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文的學習,而是有了更為深入的拓展。學生預習效果好,文本的學習效率就高,這樣為文本拓展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時間。預習的安排布置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做好精細化的預習,才能有高質量的初中語文課堂。
如,預習生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讓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解決,這樣不但掃除了閱讀的障礙,積累了生字詞,而且提高了學生查閱工具書的能力。在預習中完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重點,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以思考題的方式布置預習。
二、教給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語文的預習重點在于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發現提出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記錄遺留問題。
1.指導學生學會讀書
(1)粗讀,從整體上進行感知。粗略閱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詞句,還有一些把握不準或很陌生的詞語,通過查字典掌握這些詞語的讀音、釋義。在讀過第一遍后,要提出概括的問題,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整體上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把握。
(2)研讀,問題研究。研讀就是逐字逐段對其仔細閱讀,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弄清文章的組成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勾畫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從語言、表現手法、結構等角度進行鑒賞;對文章中重點敘寫的或難以理解的部分提出問題,能自己解決的就自我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到課堂上認真聽講,向老師請教。
(3)回讀,反思總結。再從整體上朗讀課文,將學習成果系統化,就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探討。如文本《我的母親》,熟讀課文,在對文章有所把握的情況下,就會發現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沒有提到我的母親,那就要深入考慮一下這幾個問題:這幾段寫的什么內容呢?為什么沒有提到我的母親?是不是離題了呢?如果沒有離題,那這幾點對于表現我的母親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問,那文中這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的答案就會慢慢地揭開神秘的面紗,在你面前表露無遺。
2.指導學生多學會思考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讓學生帶著問題預先讀課文,將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本上,以便帶入課堂上聽講探討、求教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問題,也可以是課后練習題。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問難是搞好學習的前提。當然質疑也不應只是教師質疑,還應是學生在探究課文后的質疑。
3.引導學生學會感悟
讓學生將自己的預習情況:新知識的感知程度、經驗與教訓等方面寫下自己的心得。思考體會是課前預習中很重要的一步。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學生在學習一篇文章之前,就要對文章提示、課文及思考題進行預覽、思考。看看對提示能否弄清楚,文章主題思想的歸納、重點語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寫作特色的把握等是否能解決,課后問題是否能夠一一作答等。當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時,可以帶著課后問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勾畫出來,并做出批注。同時也可以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上做上記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學生也就容易心領神會。例如,《背影》一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有一個前后變化的過程,預習的時候可以將“我”對父親如何表現的句子找出后思考,當時“我”是怎樣復雜的內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書旁做上批注,等上課老師的點撥,就容易領會和理解了。
俗話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只要教師堅持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領悟課標理念,敢于實踐、探索,充分挖掘教材,不斷完善,相信學生會養成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學會學習,自然而然地成為真正意義上語文學習的主人。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