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意味著幼兒教育應該從幼兒的精神層面出發,注重技能的培養,更應浸泡在人文生態的根系中,以此打造生機勃勃的幼兒人文課堂。
一、人文課堂一定是個性化的課堂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一次教師講加法,教師拿出蘋果問:“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是幾個蘋果?”“兩個。”學生齊聲回答。教師又用別的實物做類似的演示,最后,教師邊說邊在黑板上寫出“1+1=2”。此時,小愛因斯坦眨著眼睛,充滿了疑惑,舉手站起來說:“老師,1加1也等于1。”教師被說愣了,問愛因斯坦為什么。只見愛因斯坦從口袋里取出兩塊軟糖,把兩塊糖用力地捏在一起,舉起來說:“老師,您看,這不是1+1=1嗎?”學生感到很有趣,開心地笑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幼兒時,要倡導個性化和多樣性,以此打造有創意、多維度和多側向的個性化課堂。
二、人文課堂也是情境化的課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的確,引導幼兒在新穎別致的情景中“滾爬摸打”,幼兒的興趣容易被點燃、思維容易被提升,情感容易被激活。
故事《半個西瓜皮》《蘿卜回來了》《烏鴉和狐貍》,詩歌《夏天在哪里》,音樂《坐火車》《圓圓商店》《認識時鐘和鐘點》《認識整點和半點》等都是創設情境教學極好的范例。關鍵不在于是什么情境,而在于幼兒在情境中獲得了多少。
三、人文課堂更是民主化的課堂
如何走近幼兒,真正和幼兒打成一片,需要教師真正蹲下身子,力爭和每一個幼兒都有“私誼”。所謂的“近距離”并不是手牽著手,而是心連著心,以此創造濃濃的民主化課堂。
其一,要處理好“俯視”和“平視”。所謂“俯視”學生,就是展示自己的博學,使幼兒油然而生一種崇拜。所謂“平視”,就是和幼兒手拉手,共同成長,千萬別頤指氣使。其二,要處理好“自主”和“合作”。有些事情讓幼兒自己去思考、探索和建構。同時,更應注重師與生、生與生的合作與協助,以此鍛造自己,滋養自己,提升自己。其三,要處理好“細”和“略”。教學前的規劃、細節把握、拓展延伸,都應該細致入微。但是,幼兒教育也應該要“粗略”一點,不能完全“抱在懷里”,應該由扶到放,給幼兒留一點自主自悟的機會,才能給幼兒更多的空間和無限創新的可能。
編輯 楊兆東